我们读书做学问要学会融会贯通,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上。要全面了解语意,并透过文字内涵,深入思考并领悟文章的思想。如果只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往往不能真正弄懂文章的真实含义。学习《论语》更应该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出发,领悟圣人的思想哲学,掌握其智慧精髓,并指导我们的行为。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如果单纯从字面出发很容易解释为“约束自己的言行,说话办事符合礼仪,这样的行为可以达到仁的境界。”如果是这样解释,恐怕大家还是没有弄明白,到底什么是仁?“克己”到底要达到什么标准才能达到仁的境界?作为圣人的孔子缔造了儒家思想,不可能传递模凌两可的语言。如果对所讲内容存在歧义或解释不清的情况,问题在于我们对时代背景了解不够透彻,导致对文章解读不够准确。
其实,在孔子推行儒家思想的年代,很多学说都已经定义了各类标准。所以,孔子在定义一个概念时,只需要利用其他定义即可,不需要再做解释,大家都明白。例如,《礼记》定义了礼的标准“毋不敬,俨若思。”就是告诉人们,想要达到礼就要随时随地很庄严,随时做到诚敬。可见“礼”不仅仅在对行为有严格要求,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的要求。
由此可见,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为仁”,这里的“克己”一定也是对心理的约束,对心灵的净化。“克”本意含有心理的斗争意思。庄子定义“克”为“心兵”,就是心里不平静。“克己复礼”就是随时克服自己的思想,去除妄念、情欲、邪恶。使自己的思想境界达到随时随地很庄严,随时做到诚敬的状态。这样的状态才是真正的正思,此时所思、所想、所做呈现的就是“仁”。
明白了“克己复礼为仁”的真正含义,我们就明白了,无论是“己”、“礼”或“仁”都是思想意识层面的概念,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境界,并不是抽象的理论。这个境界有非常清晰的标准和准则,只有按照这种标准进行修行,才能使内心达到真正的仁的境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