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每天不间断学习,一辈子不间断,那么我们就自然会得到人生的真正快乐与幸福。每日读论语,让我们每天都在圣人的大智慧中陶冶自己的身心,提升自己应对事情的能力,优化自己面对生活的态度,进而能够更轻松面对人生的各种状态。(带着爱满心欢喜地学习践行论语)
学习内容:
17.17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7.18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学习心得:
17.17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和善,这种人很少有仁德。”
心得:巧言令色就是利用花言巧语去迷惑、取悦他人的行径。那些“巧言令色”之人,善于察言观色,见机行事,八面玲珑,讨人喜欢。但是如果从动机上分析,这种行为带有一定的欺骗性,多半是小人未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做出来的。作为智者,孔子对这种行为有着深刻的认识,所以提出了“巧言令色,鲜矣仁”的观点。 那些巧言令色之人,总会巧妙地给自己穿上一套华丽的外装,用以迷惑他人。在他们花言巧语、和颜悦色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个贪婪自私的心和肮脏卑劣的灵魂。若非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这些小人才没工夫给你赔笑脸说好话呢。 花言巧语没好人,这个道理谁都懂,可是这种人照样在社会上大行其道,是什么原因呢?花言巧语之所以大受欢迎,是因为它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也正因如此,说真话的人越来越少,说漂亮话、谎话的人越来越多。其实,出现这种状况也是在所难免的,毕竟谁都喜欢好的东西,这也是每个人都有的弱点。正是这种人性弱点,才为巧言令色者的生存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当然,在与他人交往时,没有一副好的口才是不行的。但是,好口才与巧言令色不同。好口才是一种据理力争,所列观点都有理可依,其目的是辨明真理、说服他人、达成沟通与合作。无论内容还是目的,都是真实和善意的。而巧言令色只是利用花言巧语达到某种鲜为人知的目的罢了,这种行径根本就是虚伪和丑恶的。 孔子之所以痛斥花言巧语,一方面是因为他看到花言巧语的丑恶本质,另一方面,则是那些听信花言巧语的人往往会上当受骗,进而遭受事业的挫败,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孔子此语,意在告诫他的弟子,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应真诚坦荡。要在言行上服从于真善的准则,不去刻意地追求外在的装饰。若是利用花言巧语讨好别人就是为假作恶,这样做是无法修成完善人格的。同时,他期望弟子们努力提高个人修养,看清社会上的各色人群,更加合理地处理人际关系,并最终走向成功。
17.18 孔子说:“我厌恶用紫色取代红色,厌恶用郑国的声乐扰乱雅乐,厌恶用伶牙俐齿而颠覆国家这样的事情。”
心得:周平王东迁以后,王室衰微,历史进入了礼崩乐坏的时期,社会陷入了混乱,君不君,臣不臣,一切非正义的势力都露出了苗头,并逐渐变得强势起来。而正义力量在邪恶的排挤下一直萎缩,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现状。孔子在这里提出“三恶”,即紫之夺朱、郑声乱雅乐、利口覆邦家,就是想通过具体的事例,让人们认识到整个社会已经乱套了,真善美不为人重视,假恶丑占了上风。他之所以这么说,是想让大家认清社会现实,让人们明辨是非,不要受邪恶势力的侵袭,要扶正祛邪。 古人把颜色分为正色和间色两类。所谓间色,就是杂色,是以正色为基色掺杂别的颜色混合而成,杂而不纯。正人君子、正式场合是不能使用间色,否则便显得不庄重、不严肃。这里所说的紫色就是一种间色,是由黑色加赤色形成的,因其色泽艳丽,而被好色之徒用来其取代赤色,孔子把这种行为称为“夺”,意思就是这种行为是非法的、不合理的。音乐确实具有教化作用,孔子指出雅乐是引人向上的,而像郑声这类靡靡之音只能消磨人的意志。“郑声乱雅乐”,就是说这种靡靡之音扰乱了雅乐催人上进的功能,长期下去,社会风气就会与日剧下。能言善辩并不是什么缺点,但是要看用在什么地方,如果用在国家外交上,捍卫国家利益当然很好,但是如果鼓动唇舌,祸乱人心,甚至扰乱社会秩序,那就犯了大错。孔子对这后一种人,是非常厌恶的。 上述三恶,都是在正邪两股势力的较量中邪恶遮蔽了正义。不管在什么时候,以邪代正都不应该是一种常态,是政治黑暗、社会混乱的表征。以邪代正之所以会得逞,是因为邪恶力量太强大,正义力量太弱小,正不压邪。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任何力量在它刚刚萌生时都很弱小,是通过长时间的发展才壮大起来的,这就提醒我们,一旦发现邪恶势力的苗头,就及早将其铲除,防微杜渐。这样一来,邪恶力量永远都没有办法壮大到可以与正义力量抗衡的那一天。如果在我们发现的时候,邪恶势力已经发展得相当强大了,甚至势头已经压过了正义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要做的不是去硬碰硬,这是不明智的。正确的做法是,固守正义,不让邪恶势力扩大膨胀,良好的道德修养有助于我们抵制邪恶势力。 我们的社会风气也是由正邪两股风气组成的,两种势力无时无刻不在斗争,但不可能势均力敌,总要有一方胜出。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充满正气、是非分明的社会,因此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扶正祛邪”,让正气尽可能的强大,让邪气没有机会表现出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