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推荐大家去看《少年的你》,致郁系呀。
看完了太难受了。
早期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
以前很多家长认为是识字,所以报纸上经常报道什么三岁神童,认识一千汉字可以自己读报纸之类的。
现在很多家长认为是孩子的智力更重要。所以很多脑力开发机构应运而生。
霸凌小团体的魏莱,聪不聪明?聪明,人家的成绩是能考北大的。
但是因为复读,爸爸一年不和女儿说话了。
可以看出,家庭教育中,父亲重视的是孩子的成绩超过了孩子本身。整个孩子从霸凌别人,到死亡,爸爸从没有出现过。
是一个影子爸爸。
妈妈面对警察的询问,表示"我们这样的家庭是很重视家庭教育的",然而丝毫不见对孩子的约束。
妈妈爱女儿吗?可能也爱,爱到粉饰太平,颠倒黑白,视别人的生命为草芥。
这样的爱,当然不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真正的父母之爱。
所以,比智力发展更重要的是什么?
是人格的发展,是对善恶美丑的分辨,是基础生活能力的培养。
培育一个人格健全,具备道德感,拥有基础生存能力的孩子,才是早期教育的基盘。
万丈高楼,从此而起。
地基没有打好,自然就会出现问题。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魏莱的死,是她一个人的作恶导致的么?不是,是整个家庭家风不正,积累到这一代,问题爆发出来了。
想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首先父母立身要正。
陈念的母亲爱不爱孩子?也爱,但是在孩子关键的高三时期,遭遇霸凌,孩子也不敢告诉妈妈,选择了自己承担。
很多校园霸凌事件中被欺负的孩子都有这个特点。
孩子受到欺负,无处倾述,也不行相信大人能帮助到他们。
影片中,周冬雨扮演的陈念,恰到好处地演出了一个表面麻木不仁,一心只读圣贤书,对同学的求助信号视而不见的好学生形象。
因为她的家庭,对她的期待是,好好学习,考一个好大学。整个家庭的期待,就背负在她身上。
妈妈为此付出了什么?
卖假面膜,致人过敏,被人堵门追债,家里囤货无数,所以就要卖出去——因为"我也是受害者"
我受害,我有理,我可以用这个理由安慰我的良心,然后去把这批假面膜卖出去作恶,转嫁伤害。
所以女儿陈念能在过失杀人后,处理尸体,让小北给她背锅,自己冷静,或者强迫自己冷静地完成高考,而且考了632分,上大学——"只挣扎出去呀一个也好"。
陈念心中有没有善良,有,她会去给跳楼胡小蝶盖上衣服,导致自己成为霸凌团体盯上的下一个目标。
她会给正在被暴打的小北报警(好吧,这段真是槽多无口,咱能不能走远点再报警?这个锅是编剧的还是原作者的?)
她会对小北说,自己不值得他对自己这么好。
但是她也会在出事之后牺牲小北给她背锅只为挣扎出去一个也好。
其实她真正挣扎出去了,也就真正沉沦了。
拖她沉沦在罪恶感的深渊的,就是她内心的良知和善念。
清白的良心,是一个温柔的枕头,如果小北真如郑警官所说,为她顶罪被判死刑,陈念也会一世不得安眠。
小北虽然13岁被妈妈抛弃,混迹社会底层但是一直能保持良知,算是整个灰暗剧情中的一抹光吧。
确实就像郑警官的评价,读书太少,所以他选择了一个为人顶罪的"英雄主义"的双输路线。输掉了他的青春和陈念的良心。
虽然小北在警察面前故作玩世不恭,但是当警官提到他的妈妈时,他还是被戳中了内心最脆弱的部分。
孩子不管多大,都是孩子。
四字弟弟演的真挺不错的,不出戏。
晚上八点多,看完电影,就压的我心头阴沉沉的不舒服。
比起影片中的孩子,我们手里的这一批孩子,还不算祖国的花朵呢,只是祖国的小幼苗。
他们未来是否能够茁壮成长,开出或绚烂,或含蓄又内蕴香气的花朵,完全取决于这个阶段家长和老师的培育。
总结一下吧。
幼儿教育中
人格养成(道德感,对善恶美丑的判别能力,爱他人的能力)>生活能力>智力的培养>知识的灌输。
想要养一个真正身心健康的孩子,整个家庭要立身正,
要爱孩子本身,而不是孩子的优秀,
要严格,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要展现【力量感】,去制止孩子。
我发现很多时候,家长和老师,包括我,在对待孩子时,缺乏力量感,对孩子行为的约束不够。
当孩子发生问题时,家长和老师要【言·行一致】地约束孩子。不能只说不动。
没有受约束的孩子没有界限感,没有界限感的孩子也没有安全感。
在孩子生命的早期,用行为准则、道德和法律给孩子建立起界限,这个界限也是对孩子的保护,这样孩子才不会行差踏错,误入歧途。
用爱和严格,支撑住小苗,然后用信赖给ta赋能。
小苗才能茁壮成长。
好了,不吐不快,说完可以再继续睡觉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