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外,孔子终于见到了仰慕已经的老子。
两位智者的交流就在两千多年前的那个秋日开始了。
孔子坦诚的表达了对伦理规范的周公时代的向往,希望借此拯救正在崩塌的社会秩序,提出了以“仁”和“礼”来治理国家,教化百姓。
老子则将世间万物的运行法则称为道,主张道法自然。认为人要顺应自然规律,行事不妄为不强求。他提倡无为而治,执政者应以“无事取天下”。
虽然二人的观点相去甚远,但孔子好像被老子带到了一个神奇的智慧大海的边上,看到了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智慧的广阔波浪,听到了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哲理的涛声。
孔子始终是谦逊的,虽然他没有从老子这里实现自己期望,他并不失望,他来了,问了,他听到了也表达了。中国历史上最具象征意味的一次思想交汇与碰撞,如同所有意味深长的大事那样安静地留在了时间深处。
几日后的下午,洛阳城外,阳光透过树梢洒满林间,时不时有黄叶从枝头飘落,无声无息落在草丛里。
老子迎风而立,微微抬头,双目似闭又似开着,面上似笑又不笑,神情似醒又非醒。树叶飘过,不动声色;风吹拂脸,声色不动他消瘦苍老,像一棵冬日枯树,把触角伸向自然宇宙,感受着天地乾坤间的运行之道。
孔子没有打扰老子,而是静静等待着。
面对这位大思想家,他感觉老子像一条龙,虽然缺少了一些朝气,但即使只站在他身边,也会感到深邃浩瀚,难以琢磨。
这一次,年轻的孔丘依然滔滔不绝,既慷慨又坦诚,讲述了他对当时社会风气的焦虑和疑惑,也表达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强烈渴望。
老子只是听着,不置可否。临别之时,老子终于打破沉默说道:“仁人者送人以言。”然后,他缓缓地送给孔丘一段话。这段话的意义,直到多年以后,历经磨难的孔子才真正领悟到了其中真意。
二人依依不舍作别,此刻,他们心中都明白,今生今世,这样的会面与交谈很难再有。
老子注视着孔丘渐渐远去,树梢间的阳光打在他高大的身躯上,他大步坚定地走着,宽大的袖袍拂过草茎,细细的尘埃在他周围舞蹈。
有一瞬间,他感觉这个年轻人仿佛正在走进浩瀚星空。清风徐来,老子一动不动目送孔丘离去,直到那个年轻的背影完全消失在秋林外,老子依然长久伫立,头顶,有黄叶悠悠落下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