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月读时分终审稿件
爱是放手,知易行难(原创)

爱是放手,知易行难(原创)

作者: 民民爱写作 | 来源:发表于2020-09-08 14:49 被阅读0次

    九月真的是开学季,连幼儿园都在举行开学典礼,我就有幸参加了外甥的女儿的入园典礼。

    孩子管我叫舅爷,她是我的小孙女,想想自己都是爷爷辈儿了,不禁又得感慨一番时光一去永无回。

    一百多孩子在家长的陪同下聚在幼儿园的操场上,为我提供了观察孩子性格以及家庭教育的样本。典礼没有太多新意,无非是园长,老师和家长代表轮番发言表态,当然主要是给家长们听的,三四岁的孩子很难听得懂这些成人间的套话。有的孩子稳稳坐在家长身边,虽然听不懂台上的大人在说什么,但是用眼睛不停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有的孩子则一刻也坐不住,兀自玩起操场上的各种玩具,或者在人群中乱跑。

    只要上幼儿园,孩子与父母或是一直带孩子的长辈都要适应一整天见不到对方的生活。

    爱是放手,很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执行起来却是难上加难。所谓知易行难,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方面,孩子在我们身边生活了三四年,我们已经习惯了孩子绕膝欢乐的场景,孩子上幼儿园,一方面我们会感觉到寂寞,另一方面也会担心孩子是否会想自己,是否安全。另一方面,孩子会依恋将自己带大的人,特别是如果孩子接触陌生人比较少,只是生活在自己熟悉的人群之中时,上幼儿园时一下子生活在全是陌生人的环境,会失去安全感。

    孩子上幼儿园时,我们才发现,我们与孩子是相互依恋的,我们越是与孩子形成了相互依恋的整体,孩子越不容易融入幼儿园的环境中。

    我们会误以为这种依恋是爱,“你看孩子多爱我呀,他(也包括她,为省力以下一律写作他)一刻也离不开我,我们还会为此感到骄傲。

    爱不是依恋,爱是安全感,是发自心底的安全感。如果你离开孩子的视线,孩子就会哭闹,你认为这是爱吗?这不是爱,而是过度依赖,孩子将安全感建立在你在他身边的基础上,你离开他的视线,他就无法确认你是否还会回来,他的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他只能用你在他身边来确认你是爱他的,你一旦离开他的视线,他就无法确认你是否还会回来继续爱他。

    这能是真正的爱吗?

    真正的爱应该是无论你离开他视线多久,他都相信你一定会回来,因为你是爱他的,你不会抛弃他。无论你离开他多久,他都有安全感,因为他知道有一个爱他的你,在无论多远的地方,也在等待着他,施爱于他。这样他才会在陌生的环境中不会感到恐惧,因为他心里有底。那个底就是爱他的你。

    爱也是需要训练的。在孩子小时候,你就要训练他习惯你短时间离开他的视线,你可以在他的视线外与他对话,让他虽然看不到你但依然可以感觉到你的存在。再大一些,他自己能做的事,你尽量让他自己做,你只需关注即可。同时,你要多带他到陌生的环境,让他与陌生人接触,让你的存在逐渐从他的视线内转移到他的心中。这样,他才会很自然地走进幼儿园的生活。

    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一步步离开父母的过程,孩子迟早会离开父母的羽翼,越走越远,越飞越高。这是一个渐近的过程,应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有意识有计划地推进,而不是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来个快刀斩乱麻。

    很多父母总是希望孩子在自己的羽翼下能多呆一秒是一秒,不到最后一秒绝不张开羽翼让孩子远行。这是爱孩子吗?不是,这是害孩子。一方面,孩子在你的羽翼下舒适得太久,可能已经丧失了经风雨的能力和胆量,孩子大概率不会大步流星走出你的羽翼,而是选择爬行。另一方面,你已经养成了用羽翼呵护孩子的习惯,习惯是最难改变的,你可能会一直将孩子呵护下去,直到他长成你想呵护都呵护不动的巨婴。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古人都知道爱是放手,虽然那密密的针脚中饱含着浓得载不动的母爱,但母亲依旧会送游子上路。因为只有上路,才会“报得三春晖”。如果没有慈母的放手与游子的思念,就没有这流传千年依旧感人的诗句。

    我们喜欢将游子比作“风筝”,认为不管风筝飞多高,都有一根叫作“爱”的线抓在父母的手中。我不喜欢这个比喻,因为风筝有线牵着,其飞行高度甚至方向都掌握在放风筝者手中,这样的风筝,其飞行高度一定是有限的。这样的爱,依旧不是放手的爱。

    我更希望孩子是雄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只要翅膀够硬,能飞多高飞多高,能飞多远飞多远。

    也许,心中依旧有根看不见的细线,牵挂着远走高飞的孩子,但那不是掌控他的风筝线,而是流淌在血液中的亲情,让孩子在倦了累了的时候,能够循着这根线,找到那熟悉的港湾,小憩一下,补足元气,继续前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爱是放手,知易行难(原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sade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