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的配速比昨天快了10秒,这是值得欣慰的,但这一点点的进步带来的却是明天更多点的压力,我不得不及时改进明天的目标,等到再进步10秒,下一个目标便会自然而然地变更为“跑进5分钟/公里”。
这就是所谓的进步,也有人把它称为“超越”,“卓越”,“向上”,“奋斗”云云。“每天进步一点点”,“叫醒我的不是闹钟而是梦想”,“追求更完美的人生”之类的鸡汤语几乎每天都能在朋友圈看到。曾经更年轻气盛的时候,我也非常信奉这类打了鸡血的鸡汤文,可随着年岁的增长以及阅历的累积,我越来越看清这类蛊惑人心的口号的可怖性,这些荒谬的口号中深藏了人们贪得无厌的欲望,以及某种大多数人到老都发现不了的迷失心智的东西,姑且叫他思想的毒药,可以毒死自我意识。
很多人从出生那一刻就被灌输不进步就不会有出息的谬论,于是,无数的孩子莫名地开始了一生的赛程。超越邻居、亲戚的孩子和同班同学,每学期争做三好学生,励志考重本,面试竞争最激烈的工作,追求房、车、至上的权力以及永远挣不完的金钱。很多人都被告知这就是正常和成功的生活,可很少有人会停步思考这究竟是不是正常的生活;很多人都把眼光往前方、更前方看,却几千有人质疑这种生活的源头的合理性。人们只知道糊里糊涂地活着,他们蜗居在打工的租房里,编辑着伤感的文字,发送着思乡时反复看了无数次的故乡的照片,他们以为所有的失意以及不愉快都因为自己的努力没有换来足够的金钱和至上的权力,但鲜少有人质疑,是否只有金钱和权力并存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
我个人很喜欢看中央电视台的各大综艺节目,特别是记录频道,比如:野生动物的近距离摄影,或者海洋、雨林、草原、沙漠戈壁系列纪录片。这种长期的爱好让我发现一个不得不让人泄气的事情:在如此多精彩,唯美,惊心动魄,令人感动的纪录片中,几乎没有几个由中国的电视台拍摄;那么多优秀的动物科学家中,我也从未看到过一个中国人。
这和我们从小的教育息息相关。前文已经提到,很多人从出生开始就被迫加入了这种莫名的竞争,不仅孩子如此,一切服务于孩子成长的机构都紧密配合这种畸形的竞争模式。胎教班和学前班遍地开花,书店摆放的各类教学习题和辅导书远远盖过课外书,各省各市到处都是名师辅导和名校冲刺的招牌;好不容易熬过了上学,又不得不面临考研、考博、找工作。而这些奋斗的青少年中,一般人都很迷茫,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拼了命地努力;明明一点也不喜欢时下这些热门专业,可为什么偏偏坐在这压抑的教室里涂着风油精逼着自己听课、复习和考试;明明一点也不喜欢现在的工作和生活,可就是没有勇气去追逐自己喜欢的生活。
爱好和权力金钱相冲突,选择爱好就意味着违背传统和教条,大环境在监督着人们,一旦有人违背,就发动周围所有的好事者群起而攻之。从小的教育限制了人们的思想力和行动力,大多数人都丢不起这个人。
所以,中国的工作大多架构在金钱之上,越挣钱的工作竞争力就越大,这种用金钱分等级的工作践踏着一群人的尊严而支撑着极小部分的成功人士。慢慢的,扭曲的生活方式慢慢扭曲了人性,人也产生了高低之分。
而国外追求的是自由。我身边曾有一位外国友人,她的孩子从小就喜欢动物,孩子说他长大了一定要当一个兽医,于是这位妈妈就和孩子一起努力,借阅大量的动物图书,一起上专业培训课程,她跟我说,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爱好,并且一脸幸福地做她自己喜欢的事情,她和孩子都觉得很幸福。
这种案例如果放在中国,传统的家长会扯着嗓子大声叫骂自己的孩子没出息;精明的家长会认真算计兽医这个行业的收益性,如果大有钱挣也会顶着压力支持;理性的家长会敷衍应付几句仍旧让孩子正常上学、毕业、工作;只有极少数的家长会说:多么棒的爱好,妈妈(爸爸)希望你以后成为一个伟大的兽医。
大学毕业之前,我曾以为我的成绩很优秀,我考了个好大学,我会找份好工作,然后挣很多钱买大房子和跑车。为了这种正常和成功的生活,大学四年的时间,我逼着自己苦读毫无兴趣的专业,我所有的快乐仅仅来自于考了一个一本大学以及每年都是三好学生的优越感。而毕业两年以来的成熟、思考,让我越来越质疑曾经幼稚的思维方式,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绝对不会选择世人眼中的热门专业,我会首先问一遍自己,我的爱好是什么,什么样的工作能让我充实,快乐,什么样的事业能够让我多少创造一些对这个世界的贡献,而不仅仅只是金钱。
没有人会反对进步向上的生活,但如果连目标都不清楚就为之盲目奋斗,不仅愚昧可笑,甚至有点可悲,可如今,这种的邪恶的文化仍然弥漫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值得庆幸的是,现在有很多的家长已经不再拘束于传统,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找到自己的爱好并努力学习。但我希望这种多才多艺源于孩子的喜欢,而不是新时代下的新形式的畸形的竞争。
话题似乎又扯远了,那就回到夜跑,或许更年轻的我每天都在意跑步的速度,但走出畸形的生活模式后终于发现,纯纯粹粹流一身汗的感觉真好!
——2018-03-22于东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