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做事情的时候,是因为内在动力还是因为外在环境导致的?很多时候,我们会混淆彼此。当我们看到一个拼图,兴致勃勃在拼的时候,我们因为拼图的挑战性喜欢且享受这个游戏过程。这时你的朋友走过来,看到你能完成一幅2000片的拼图,忍不住夸奖了一句:你真的有耐心,厉害。你内心是欣喜的。你可能会再拼一遍,以证明你是真的厉害。这时候,你怎么来判断玩拼图的这个动机?一开始是内因,后来变成外因?真正厉害的人听到了他人的评价,会结合自己的内心选择接纳还是认同。我是因为喜欢挑战性而享受这个游戏,感谢对方看到了我的耐心,应该是它自己认为玩拼图需要耐心吧。真是一个有趣的人。内心坚定的自我认同,才能在外人评价时,把握住自己的内心,保护好自己的内在动力,让自己始终保持在一个自知的状态,拥有成长的不竭动力。
内在的动力是什么?其实很好理解,就是在没有利益时,驱动你去继续前行的力量;就是在失败时,鼓励你不放弃的动力;就是在享有荣耀时,鞭策你时刻保持清醒的紧箍咒。内在动力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是一种对生活的充满乐趣和向往的信念。
我们的内心选择了希望。从出生的第一声啼哭开始,我们就为寻求笑不懈努力,去吃喝拉撒,去游戏,去观察大千世界,去学习.......每一件事的发生,离不开内心的力量。虽然有的时候外力也给我们提供了前行的力量,但是外力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容易让我们做事半途而废。而内在的动力是稳定的,是源源不断的。
内在的动力有时会被消磨。当外在的声音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我们就会迷失在这些声音中。看到你捧着一本书的瞬间,不在看书的那个人看到你送给你这样的评价:你真的是一个认真的人。看到你开玩笑的瞬间,不会开玩笑的人说:你真幽默。看到你坐拥9套房产的人,有人这样评价:你是地主婆。这些声音,代替了你自己的声音,成为一个标签。你捧着书的瞬间,可能刚刚经过了一场迷茫,才想要静下来。你开玩笑的那一刻,其实是对自己的否认。你坐拥9套房产,只有1套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真实的情境往往会更复杂,也更多元。内在的动力因为外在的标签被误导,我们沉迷于他人的评价,捂住了内心的声音,努力想要成为别人口中的自己。在外在的声音中,我们闭紧了自己的嘴巴,遮掩着自己的不足,用“独立、自强、有趣”包装着自己:为着认真,包里放上一本书,手机里装上读书软件;为着幽默,搜集着段子;为着地主婆名声不败,为房产的命名绞尽脑汁。内在的动力荡然无存。我们的行为变成了他人评价的奴隶。
内在的动力需要我们对外在评价的拂尘。他人对我们的关注是当下生活环境无法避免的现实,他人的评价也是客观存在的。如何理解这一切由我们主宰。我们可以了解他人的评价,但更要对他人的评价进行审视。不要把不知道前因后果的评价当做是自己的标签,或许这只是他人为了维系人际往来的礼仪用语。如果你想要认同这个评价,不妨先给评价打分,然后思考100分中我们属于优良中差和不合格哪一个等第?是不是还有进步的空间?如果我们因为这个评价影响了自己平衡的心态,那么我们要为自己的需要、情绪、认知、意志梳理和剖析,说不定这正是自己的不足之处,要心怀感恩和敬畏。时时拂尘,心灵才会敞亮,内在动力才能迸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