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我们都听过这样的古语,但事实确实如此吗?
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国相,他为政精明,知人善任,能够欺骗他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一天,子产和客人相谈甚欢,客人在临走前送给子产一条鱼,子产看到鱼儿苦苦挣扎,心有不忍,于是叫来手下说道:
“你看这条鱼多可爱,我现在把它交给你,去池塘里把它放生了吧。”
手下接过鱼应承道:“对对对,大人吩咐的是!”
不过他转念一想:这鱼看起来确实挺可口的,我就算把它吃了应该也没事吧,不过,子产那么聪明,他不会……手下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还是决定把鱼炖了,晚上喝鱼汤。
第二天,子产问手下说:“诶,昨天给你的那条鱼,你有没有好好地把它放生?”
手下被问得心头一惊,回答说:“有有有,大人的话小的怎么敢不听。”为了防止子产怀疑,他继续补充道:“那条鱼可厉害了,一开始把它放到池子里,它半死不活的,结果没过一会儿它就迅速适应了池水,立马就游得看不见了。”
见到子产似乎并没有产生怀疑,手下松了口气,心想:呵,子产嘛,不过如此。
这之后,手下只要出去,逢人便说:“你们觉得子产很聪明?笑话,告诉你们,他还没我厉害呢!他以为我把鱼放生了,还在那感慨,其实这鱼早进我肚子了。怎么样,我是不是比子产聪明多了?”
那么,子产的手下真的比子产还要聪明吗?善良的人又是否可以被合乎情理的谎言欺骗呢?
其实是可以的。而这,就是《孟子,万章上》所说的,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也即,正人君子可以被一些合乎情理的谎言欺骗,但那些不合实际的谎言,君子是不会相信的。
也即,君子并非愚蠢,无法识破拙劣的谎言,而是在对方所说有可能时,保持一种天然的善意。
子产主动信任了手下,而这份信任,来源于这样一种思路——如果我不了解一个人,那么,我先默认他是善意的,直到他足够让我怀疑。
可能有很多人不认同子产的想法,觉得这样做很容易被骗,他们认为,应该从一开始就以恶意来揣摩别人,这样才能免受欺骗,并从实际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收益。那么,这两种想法到底哪个比较接近事实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