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一个广告人的自白》摘录自p87
【R•阅读原文片段】
调查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欧洲人过分夸大访问美国的花费很多这个观念,这是我们唯一的大障碍。我们决定迎头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没有用你可以“花比你预想的要少的钱”游览美国那样文质彬彬、不关痛痒的办法,而是提出了一个具体的数字:每周35英镑。得出这个数字是经过仔细核实的。比如,在决定纽约旅馆一间房间的合理的最低价格之前,我们派一位撰稿员去温斯楼旅馆核查床位,了解到房钱是6美元一夜,她认为是很令人满意的。
我们的广告出现在欧洲报纸上的时候,读我们广告的人打破了纪录,引起的咨询数量多得使美国旅行社在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的办事处不得不加班加点工作到深夜。
【I•拆书家讲解引导】
“花比你预想的要少的钱”说了跟没说差不多,但具体到“每周35磅”,就具备了强大的影响力。
表达事实离不开细节的呈现。
很多人记得,5·12地震中有一位争议人物叫范美忠。凤凰卫视采访他所在学校的校长,问范老师平时表现如何。若校长回答“范美忠是一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这句话很难说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恐怕很多不喜欢范老师的人会觉得校长在袒护他。但校长说的是“他的学生都尊称他为‘范老’,跟我发短信说要顶住压力,千万不要开除他”[1]——有了细节,事实感就很强了。
当然,表达中的细节应是根据表达的目的而精心挑选过的。片段1.3中,广告大师奥格威给出的细节是关于游览美国的费用,而没有涉及任何美国的景观、城市、人物、历史……任何细节都提及只会让你的表达漫而无当、言不及义。
西谚有云“魔鬼在细节中”(Devils in the de-tails),说不关注细节一定会失败。诸如乔布斯设计苹果产品的例子,说明成功者都关注细节——当然,是关注有意义的细节,任何细节都过问不可能带来成功,只会把人累死。
不仅在表达中要关注细节,在行动中也要关注细节,所谓“言行一致”。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就是说,我们平时说话时多提醒自己关注细节,久而久之,在行为中、工作中、思考中就会养成关注细节的习惯。反之亦然。
你看,奥格威已经把说细节内化成了自己的习惯:他在这个片段的最后想表达这个广告效果好,但他没有说这句话,因为这样表达偏主观、偏概括。他说的是怎么个好法——引起的咨询数量多。这样的表达就偏事实了。但他仍不满意这样的表达,他还强调咨询数量多到什么程度——“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的办事处不得不加班加点工作到深夜”。
魔鬼在细节中。(以上转自简书作者:津聿)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读完拆书家的讲解引导,我不禁回过头去又仔细阅读了一遍原文……
上面是我要求自己去模仿作者把细节内化为自己习惯的一次输出。
表达事实离不开细节的呈现。在侦探的眼里,真相永远在现场。这都是强调注重细节!可真到了生活中的点滴,还是会走入误区,比如:
我大学阶段融入了一个学习英文和演讲的团队,然后大家会经常一起学习、折腾和挑战自我,收获很大,彼此也都很熟悉。按道理来说,身处这样一个凝聚力强的团队,要去回答“什么是团队?”这个问题,应该回答地如鱼得水,但是我在一节课上回答完了之后,全班同学最多有三位隐约记得我说过什么,全班同学90%都是做作业以及低头玩耍……
当时我就在思考:为什么我身处一个凝聚力很强的团队,但却为何讲不出什么是团队?
直到后来发觉:原来这不是团队问题,而是语言表达的能力!不同的人表达出来的观点,听众的吸收程度就是不相同,所以后来我做了一个调整,效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什么叫做团队?我先和大家讲一个故事吧,上个月我们一群人去爬衡山,因为我们喜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所以中途大家都走阶梯的时候,我们手牵手一起走了一条最难的路,就是碎石小路,因为这条路上有泉水可以喝,所以一起牵手往上爬。当我们爬了三个多小时以后,很多人双腿乏力,速度变慢。这时,我一直有留意的一位女生,突然之间,左脚踩到了一颗松动的石块,于是脚一滑,身子跟着往下溜,幸好是前后牵手的队形,所以女生在滑了一米左右之后,右脚重重地踩到了另一块石头上,稳住了身子重心,左手牵住了前面队友的手,总算避免了一场小意外。于是简单整装后立马继续往上爬,当女生把右脚提起来离开那块石头的时候,她顺着右脚往下看,他惊讶地发现,右脚重重踩到的根本不是一块石头,而是身后队友的一只脚。原来身后的队友看到女生往下滑的时候,他立刻把脚垫了上去,而当女生右脚重重地踩到他的脚上时,他从始至终一声不吭。想到这儿,女生感动得泪流满面,一把抱着队友泣不成声。我想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做团队!
这个画面我讲过好几次了,每一次讲完,效果和之前截然不同,现场观众的眼神里都会出现一个团队拥抱在一起的画面……
网友评论
这里您不仅完成了规定动作(写A1),还有附加动作(A1+即以后怎么做),为您的思考能力点赞。尤其是这个修改后的的回答让我眼前一亮,印象深刻,用故事的方式去讲述一个道理解释一个概念确实能让人印象深刻。
提一点建议,A1那一段故事结果很清晰,但是开头部分(一节课上回答完了之后),这是什么课?为什么要你回答这个问题?不清晰。另外经过部分也被略去了,是否能回忆起自己当时是怎么回答的,是否能真实的面对并记录下来进行反思。记录反思这个“惨痛”的经历才是A1连接学习过往经验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