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中秋节是最快乐的!我最奢望的是一枚甜香的月饼!中秋节那天,尽管家里不富裕,但总会做一顿稍微像样的饭菜:月饼、煮板栗,煮“懒豆腐”(青黄豆用石磨磨出汁,煮熟做成)。那时中秋节买的是滇式月饼,品种很少。一种叫做大饼子的荞麦饼,色黄味香,红糖馅,大如盘子。另外一种叫“四两坨”,月饼馅 有火腿、豆沙、白糖等。“四两坨”月饼用有“嫦娥奔月”图案的包装纸包着。大饼子在吃晚饭后切很多块,每人吃一块,分享团圆之美。云腿月饼很难得吃到!一个小孩一般分一个小月饼。我们小孩一般舍不得马上吃,只把月饼装在口袋里,又抓一把煮板栗,外出与小朋友玩去了!在村子里东跑跑,西跑跑。平时总也空空的口袋,装了板栗和月饼,沉甸甸的,跑起来响声大作!即使口袋不响,也把两只手伸入口袋摇响!这是沉甸甸、实实在在的难得快乐啊!玩够了,板栗吃完了,小朋友们回家睡觉了。睡觉前,舍不得吃的月饼放在枕头旁,然后满意地入睡。第二天,我们兴奋地醒来,把月饼装在书包里带到学校。课前和课间休息时,同学们一个个拿出自己的月饼,一排地铺在课桌上炫耀月饼。看一看,谁带来云腿月饼,谁带了豆沙月饼,谁带了白糖月饼。说一说,有些什么样的包装,还要讨论一下谁的月饼包装纸漂亮……忘了最后怎么吃完这一枚小小的月饼!
长大后,读高中、读大学乃至工作,离故乡渐行渐远。中秋节总也回不去,中秋节的味越来越淡,月饼再也吃不出童年时的香味。月饼的味淡了。为什么呢?味,在所有的节日中很重要,包括中秋。首先,我们70年代出生的人,无不尝过贫穷的滋味。普遍地缺吃少穿。鱼、肉,任何新衣服新东西都是贫困时期的奖赏和希望!一年到头要到过年或者中秋才能吃肉吃月饼,而且是一次,这难道会不香吗?第二,节日要讲究气氛。中秋节的节日气氛,自然比不上春节。春节时年猪一杀、春联一贴、鞭炮一炸、灯笼一挂,红红火火的春节味就满溢而出了。中秋节的味寡淡得多了。赏月,在文人酬唱、寄怀抒志的诗文中,历来是有传统的。普通老百姓,平常的一顿饭,吃点月饼,并不真看月亮,或者说看月亮的很少,能品出月亮味的人很少。老百姓重吃月饼一事,文人可能要追求精神上的寄托。
清朝李绿园有诗:“他乡纵有当头月,不及故乡一盏灯”。那他乡的中秋节还有意义吗?当然有!中秋,不仅仅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那几个传说,还有历代文脉联系着民族情感和力量的凝集与传递,那就是文化的根。
我们读一读宋朝辛弃疾的词《一剪梅·中秋无月》--
忆对中秋丹桂丛,
花在杯中,月在杯中。
今楼上一尊同,
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
路也难通,信也难通。
满堂唯有烛花红,
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词人回忆往昔的中秋,丹桂飘香,花好月圆,今年捧起酒杯,云雨湿了纱窗。道路难通,书信难通,红烛照人,从容饮酒和唱歌。泪水湿润了我眼眶的,就是这几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 满堂唯有烛花红,/ 杯且从容,歌且从容。/”这种旷达与从容,不叫人心生敬佩吗?
我们读读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娜。
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与弟弟分别七年后写下的。作者虽有仕途不畅的小郁闷,然而他潇洒旷达的人生境界令人折服!
牛嘉乐妈妈发短信 陈人睿做贺卡并录视频祝贺双节 珈莹一家亲手做月饼林清玄说:“长大以后才知道,真正的事实是,每一个心中有一片月,它独一无二、光明湛然,当月亮照耀我们时,它反映着月光,感觉天上的月亮也是心中的月。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心里都有月亮埋葬,只是自己不知道罢了。只有极少数的人,在最黑暗时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觉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洋浦实小二年级的学生陈人睿小朋友,我只见过他一个学期不到,辅导过他英语演讲。他今天一大早就做了贺卡并录了视频来向我们祝贺中秋节和教师节快乐!六年级的吴娜和吴启斐同学已经毕业了,还在挂念着老师……还有些在海南家长们都发来了祝贺教师节和中秋节的短信。这些人中,包括我爱人,或许第一次要过没有月饼的中秋节啦。我认为他们都是心中有月亮的人!我因海南疫情滞留在云南,但肯会有丰盛的晚餐和月饼等待我。他们尚且一个月饼也吃不到,还来挂念老师!更有甚者,一个昨晚想今天吃月饼的小朋友哭了!妈妈就带姐弟二人亲手做月饼!这也是心中有月亮,心中有爱的一家人!
圆月和缺月都是人生的常态,圆月时喜乐,缺月时不悲;圆月和缺月是人生变化中的不变,圆月时岁月绵延,缺月时新旧交替;圆月和缺月是人生的循环,圆月是终点,缺月是起点。无论世事如何变换,我们都要心中有月亮,心中有爱,心中有希望!
我家阳台海上日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