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设限就是自己先给自己设定障碍,自己先给自己扣分数,让自己一开始就先落后,那为什么要这样?第一种解释是因为害怕失败。
很多人都会这样,当我们面对机会的时候,机会越好,顾虑越多,他并不是不想要这个机会,而是太想要了。
同时也太害怕自己做不好,害怕接下来这个机会之后自己失望,于是避免失望的最好策略就是干脆不要开始,这是一种自我设限的心态。
另一种解释听起来可能有点掉鬼,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很合理的,那就是人生是一场现实与理想的拉扯,而当你自我设限的时候,理想永远不会输。
因为现实不公平,这是为了保护理想自我。我们内心都有一个理想自我,是我们希望成为的自己,是最好的自我。
那这个理想的自我应该是存在于一个未来的目标,促使当下的我们朝着更好的未来发展,但有些人他的理想自我反而是存在于过去。
是小时候收集了各种奖杯,奖状的自己,从小被告知你最棒了,最聪明了,你比别人都厉害,你真的很有天分的自己,而且还相信,并且把自己的价值观建立在这个地位上。
这个理想自我如果没有随着时间跟进的话,对这种人当下的影响则是使他们会想尽全力保护这个脆弱的理想自我。
于是他们会为自己安排一些看似不可抗拒的外在因素,只要一旦失败了,就可以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这些外在的因素,而不是因为自己不够好。
虽然残酷的现实赢了,但理想的自我并没有输啊,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心理学家把自我设限的行为分为两种心理模式。
第一种叫取得自我设限行为,比如整理房间,帮妈妈去买菜,还一边煮饭倒垃圾,忙到没有时间读书。
或者在一个重要的会议的前一天就去买醉,这是你主动替自己创造了不利的状况或是特意选择一些不可能达成的目标,这些都算是取得的自我设限行为。
那另一种模式叫做宣称的自我设限行为,他跟前一种的差别在于你并没有实际采取行动创造绊脚石的情景。
但你宣称你有某种状况,比如我焦虑,我忧郁,我身体不舒服,我昨晚没睡好,先对身边的人宣称各种理由,给自己欠佳的表现打个预防针。
就像有同学在考试的时候说自己没有读书,没有好好预习,那不管他有没有读书,不管他考好考坏,他都预先设下的一道防火墙,不管结果如何。他都能得到归因上的利益。
以上形容的这些状况,你是否在别人身上观察到呢?很多自我设限的行为,可能同事和家人看得出来,反而当事者自己很难察觉。
但如果你察觉到自己可能有这种不理性的行为,给自己有意无意的制造各种半脚时要怎么帮助自己呢?
哈佛商学院商学论坛提供了几个建议,首先我们需要自觉。我们要知道什么时候自己似乎在压力一大就会开始找借口,拖时间让自己分心。
我们可以事先察觉,并且找信任的朋友来督促我们,我们要懂得如何跟自己的压力相处,知道挑战和困难是进步的过程,偶尔失败也是必然的。当你感受到压力时,停下来面对这个情绪,不要直接躲入你惯性的逃避行为。
而且因为自我设限往往是一个面子的问题,你要想办法跟自己说这个挑战会让我的能力进步,而不只是这个挑战会让别人觉得我很厉害。
换个方法想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的动力来源于一旦你改变了许多自我设限行为和借口也会伴随着降低。
那最后一点,其实你的自我设限行为可以是一个很好的提醒,如果你一开始就会为自己找各种担心的理由的话,那不妨把这些全部都写下来,把这些理由作为一个个要解决的问题,而不只是不行动的借口。
提升自觉,诚实面对自己,寻找客服的方式转变思考,你会发现这些原本还在路上的绊脚石也可以造成向上爬的台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