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缘巧合,本周我有机会参加了2018年全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研讨会,会议规模很大,全国四百多人汇聚沈阳,会场设在辽宁大厦。大约十年前,我作为一个文献检索课的新教师参加过这个会议的学习。因为与学会秘书长联席会时间有重叠,我从延边赶到沈阳时,完美错过了会议第一个半天的全部三个主题报告。剩下的一天半会议,大小二十几个报告和案例也带给我很多思考和感受,略记如下。
参加2018年全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研讨会有感①信息素养教育教什么?这是我一直困惑的。教点搜索引擎小技巧?教点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概览?教点六步文献综述法?教点买廉价机票的经验?教创新?我的思考是信息素养教育应该至少分成公众信息素养和学术信息素养两个核心分支,围绕这两个分支分别设计课程。此处可以参考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2015)。至于信息与各种热点潮流的拼合,我因为对创新比较敬畏,对比自己的知识结构,我觉得我教不了。
②信息素养教育师资。我在会上见到了很多老朋友,此前在阅读推广或者学科服务会上见过。信息素养教育相关课程的师资大多不是专职的,他们的岗位有的在学科馆员,有的在科技查新,有的情报分析,有的甚至兼顾以上所有工作!不得不说,人人都是杂货店店主!在这个问题上,我也没想好。建立专职信息素养教育师资的愿望,并不现实,得不到国家、学校、馆里的政策支持。有一个可能的突破口,信息素养教育的师资加强对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在一些主流高教期刊(不是图情杂志)上发表。
③信息素养教育的理论深度不足。如何向别人解释这门课程的核心价值,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道难题。在关于信息的定义上,有的老师在讲DNA是最早的信息,有的老师在讲香农的《信息论》……都是借鉴别的学科名词或者新名词。
④信息素养教育案例库的设想。这次会上听到了几个课堂上吸引学生兴趣的案例(故事),一个是日本人通过报纸上一张铁人王进喜的照片分析出中国新发现的油田在大庆,并趁机制造了符合大庆油田的石油开采设备,一举中标。这是60年代我国著名的“照片泄密案”。这个竞争情报案例,其实可以查一下真伪和源头。我以前没想过息素养检索案例可以《走进科学》化,虽然有点哭笑不得,但是讲garbage in,garbage out原则时还是可以用一下。如果能设计一个信息素养教育的案例库,全国共享,应该是有价值的。
⑤了解我们的学生。2000年出生的孩子大批量涌入大学了,他们是互联网原住民,他们有什么特点,他们的信息素养基础如何?昆山杜克大学的Survey很有参考价值,可以指导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杜克有1000多个数据库,这也值得我去挖掘一下。
⑥信息素养相关的教材数量,远远超过想象。
⑦信息素养教师对新名词、新工具有一种天然的敏锐,是一些新型互联网工具的积极推广者。我也学到了几个新词,比如TRIZ创新思维。我在会场上介绍的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其实也属于这一类,虽然很多第一次听说的人觉得耳目一新,恨不能立刻尝试。但其实任何一种工具、思维用精深了,都是不容易的。作为教师,我觉得应该了解精深了,再转化为授课内容,否则就流于表面了。
附记: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是这次会议的承办方,他们的团队温馨、周到、专业,是什么成就了“网红图书馆”“网红团队”?这也是可以思考的。很多老朋友这次相逢却又错过,也是遗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