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百字营做到第8期了,很多形式固定下来,比如:每期换一个“新教室”,比如,为每期完成挑战的同学发一张奖状。
有一些形式在不断优化,比如以往新旧交替都放在月末最后一天,纳新的招募也就提前一两天,以致我自己和新同学在这天都手忙脚乱。现在招募会提前5天,建新群会提前2天,这样新同学可以有足够时间来思考选题,或者注册发布平台。
我们鼓励发布公共平台,这些都有各自的变现模式,有兴趣未来我们会组织专门的变现培训和陪跑。
新人,包括老同学,最关心的还是每天写什么?怎样能坚持日更?
关于选题,我比较建议确定一个方向,这样能形成系列,也能保证题材不枯竭。
百字营做得比较好的专题包括:
“听爸妈讲过去的事”系列
“记得当时年纪小”系列
“知青/姐妹花”系列
“旅拍”系列
“新加坡生活”、“双城记”系列
还有各种读书系列,包括读泰戈尔、读《红楼》、读《论语》、读《笠翁对韵》、读《诗经》等
很多以前除了工作文之外并不写作的同学,几期下来,文字获得了肉眼可见的进步。
信不信由你,还有在写长篇小说的。
碎碎念也是一个方向。
碎碎念我们就当是日记吧,日积月累,你的日常,构成“世界的日常”。
以下是我今天下午问kimi“有哪些名人坚持写日记”,得到的回答:
历史上有许多名人都有坚持写日记的习惯,这些日记不仅记录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也反映了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以下是一些坚持写日记的名人及其日记的特点:
1. 胡适:胡适的日记内容丰富,包括学习、打牌等日常生活,以及对个人行为的反省。尽管有传言称他沉溺于打牌,但实际上他在学习和个人发展上投入了大量时间。例如,他在日记中记录了自己化学考试得到满分的情况,以及决定戒烟的决定 。
2. 季羡林:季羡林的日记展现了他真性情的一面,包括对考试的厌恶、给同学起外号和偷偷批评老师等。他的日记非常真实,即使在出版时编辑建议修改一些不雅的内容,季羡林坚持一字不改,认为那是当时真实的自己 。
3. 郁达夫:郁达夫的日记中充满了“明天起——”的表达,显示了他拖延症晚期和“立flag”狂人的特点。他的日记记录了他对自己未来努力的期望和决心 。
4. 鲁迅:鲁迅的日记详细记录了他的生活,包括与林语堂的关系和一些个人见解。鲁迅与林语堂早年的关系在日记中有所体现,两人曾有公开的争执 。
5. 许渊冲:作为翻译大师,许渊冲即使在百岁高龄仍然坚持每天翻译至凌晨,他的日记记录了他对生活的执着和对翻译工作的热爱 。
这些日记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窗口,让我们能够窥见这些名人的私人生活和内心世界,他们的日记不仅是个人历史的记录,也是文化和历史的宝贵资料。
如果觉得以上都不算啥,我还有个升级版的建议:
世界上最牛的专栏作家是美国记者李普曼,他一生写了上万篇时评,其中一个专栏持续了36年,什么题材都有涉及。你可以把他的文章梳理一下,根据题材和观点归类,再加上日期,在相应的日期下,你看他当年写过什么,拿来与今天的时事对照,学着写一遍,假以时日,不牛都难。
当然,对于新人,这个要求似乎有点高,那就送给老同学吧:
希望我们每天的作业,都能成为作品。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