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喆学·自序
2006年前后,我在中国思维网哲学论坛,和哲友交流时发现:哲学这个学科,源于古希腊,这是一般常识。而易学源于中国,想必也没什么人能否认。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哲学史在先?还是易学史在先?这本来不是问题。因为易学史,远比哲学史悠久得多!
哲学的词义,相传是爱智慧。易经的词义,是变化之道。这两个学科,本来相去甚远,应该说基础完全不一样!
古希腊哲学,提倡怀疑精神。什么都能怀疑,以至于,到了苏格拉底,发现这不是个事,他提出了认识人自身。这是东方道学的思路嘛,“自知者明”,不就是这个状态?那究竟哲学起源于希腊?还是起源于中国?怎么算也是一笔糊涂账!
难道说,哲学是西方的道学?而道学是中国的哲学?没人这么讲,而且也讲不通。据说何新先生,经过细致考证,提出了希腊史存在伪造的可能。我没有专门作过这方面的研究,具体什么情况?不清楚。但从这里,我们发现自指悖论,又一次诡异的出现了!
假如怀疑一切是对的!那么希腊史能不能怀疑?如果说不可怀疑,那么“源于”希腊的哲学精神,岂非自相矛盾?反观中国文化,似乎没有这个问题。因为老子注重“知止不殆”,怀疑可以,但要“不失其所”。这就是东方道学和西方哲学在源头上的差异。
老子的道学体系,并不是无源之水。实际上,老子之学,是对易经原理的总结和提炼。“万物负阴而抱阳”,已经说明了问题。所以道学和易学的关系,来龙去脉清楚。但和西方哲学搅在一起,情况就突然复杂起来。就像一个几千岁的神仙,来到凡人堆里,辈份没法算了。这是奇葩的学术伦理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最终促使我提出了易喆学的范畴。
易学史,独立于西方哲学史。这想必没人能反对。西方哲学史有没有造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哲学史在时间线上,确实和易学没法比。
有了这些思考,我就一直在想,怎么处理这个学术伦理?后来发现,在中国汉字中,哲有许多不同的异写方式。如:喆、嚞、悊、啠……啠,是不是斤斤计较也是哲学?悊,是不是让人心服才是哲学?嚞,是不是好事成堆才是哲学?细品起来,很有意思。最后,我选择了“喆学”,作为哲学的2.0版本。在算法上,两个“吉”字的并列,可以映射为11,11是几?算制不确定时,没法说的。于是这就有了变数的味道。而在数学中,变数属于函数的范畴。所以我就把自己的思想体系,称之为“函论”,或“函论喆学”。宗源而溯,这个学术体系的基础是易学,所以就有了易喆学的提法。
有幸的是,我的认知,后来得到了太极城哲学研究院首任院长赵永昌老师的赞赏,并获到了赵登亮老师的支持。历经反复交流,喆学遂鼎足有三:函论喆学、度论喆学、缘论喆学。函论喆学主要是本人学参今古,提炼而得的认知范畴,要点昰从广义函数入手,面向事件,以河洛数理动态调整思维和行为。度论喆学主要是赵永昌老师的学术领域,主张质、能、信、空、时,五素互系,而归于一统。事件处理的方式,在“维、位、权、套、统”几个层面上展开。缘论喆学主要是赵登亮老师的学术领域,世间万象,相依成缘。大小相依,而有太极图之鱼眼、鱼身、和太极场。男女相依,而有家庭之成立、运作和生活圈。没有谁能离开整个世界成就自己,也没有什么社会,不需要个体的成长与互助。
后来,在交往中认识了韩秉欣教授。韩教授法脉纯正,政治经济学师从中央党校的鲁从明教授;禅学师从虚云法脉,从本焕老和尚处窥得消息;道学得自鬼谷真传。交流中彼此相互多有认同,后来韩教授收我为弟子,这绝非一厢情愿。韩教授推荐我向田奇富老师学习鬼谷学派的文史知识。我因此明晓了“中庸之道”的历史渊源,也对母系社会的大容国有了粗浅的认识。中华文明史,如果不以西方标准为依据,远不止五千年之久!文,内涵是信息编码。弇兹结绳而治,就已经开启了人类自觉编码的历史征程。编和码这两个字,都是文化的活化石。前者延续了结绳而治的历史,后者继承了磊石计数的遗风。明,内涵是火光明照,燧人氏驯化火种,就已经带给整个人类以无限光明。相比于西方,用火还要从天界“盗”取,中华文明史,可谓光明磊落。
恩师嘱咐,喆学研究要坚持下去,它是中华大道太一绝学的时缘显化。完成这个时代使命,才有资格称为龙的传人。
提到中国,人们自然会想到龙,所以中国文化就是龙文化。龙的象征意义,是不同物种优势的互联统一。伏義、女娲,风姓,他们都是燧人之后,燧人宗风,始以为姓。风貌、风气、风骨、风神……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这就是伏羲以降的文明传统。沧桑巨变,几度人间,风神还能依旧否?我无法确切回答。因为提到神,如今多有歧义。祖先神是文化层面的创世神,能不能拜?思想界的认识是混乱的。但中华文明的火种,理应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文明的火种若是失传了,那么拜祖先,也就只剩下了形式主义。人的一生,燃应如烛。易喆学的火焰,一灯如豆,这个火种不是普罗米修斯偷来的,而是击石化火,从东西方思想的碰撞中来。
一分为二,东、西方文化都有可扬弃的因素。鼎常如故,革应翻新。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正在来临。
研究经济学的蒙泽应老师,因为他的经济学思想,以易理为基础。我们在深度交流之后,彼此认同度很高。文化基础相同,这就是“大同”,大同之治,在于偃武修文,经世济民。偃武是虽有甲兵,无以阵之,修文是修明文化,知所避趋。经世之方理在于易,济民之道器在于利。
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从爱智慧,到爱智能,从人工智能对人的单向淘汰,到人机交互共兴产业,思筹之路,正在延伸。
慈天元
西元2013.05.1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