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有诗品,书有书品(人正则笔正),艺有艺品,人有人品。而古人观人往往更是:始于人的相貌(即颜值),敬于人的文采,最终还是要看人的品性道德。
始于颜值
古人也重视颜值,只是古人眼中的颜值,不以美丑论英雄,而是关注人的气色神采。
曹操就是“容貌短小,而神明英发”。曾国藩曾经讲过“人的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有功名的人气概一定不凡,人是穷还是富要看精神,精神好,他就富贵,精神不好他就穷。
古人练气功主要是练“精气神”,“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人的精气神很重要。
敬于才华
《北齐书·崔瞻传》:“ 崔瞻文词之美,实有可称,但举世重其风流,所以才华见没。”
才华指人表现出来的才能,一般指能力,另一说多指文采。
明高启《酬谢翰林留别》诗:“顾余忝乡里,才华敢论美。”
人们说,才华是后天的颜值。但颜值越久就越不值钱,才华时间越长越值钱!才华可以流传千年,颜值从未能隔代。因此,既希望有高的颜值,更应重视才华的修养。
合于性格
《易经》:“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
性格是指人的性情品格,是人在自身态度和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有的人或许貌不惊人,才不出众,却有一种性格魅力,让人舒服,让人想要与之亲近。
久于善良
善良意思是心地纯洁,纯真温厚,没有恶意,和善,心地好。亦指和善而不怀恶意的人。出自于《礼记·学记》。
孟子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善良就是与人为善,心有善念,便会给别人和自己带来欢乐,所以古人说:“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耗之有余。”
只有善良才有长久的影响力,当一个人心中只有善念的时候,一切尘世间的浮华光景早已退却,只有一个个平等和应该尊重的灵魂。
终于人品
人品,即人的品性道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古人和今人都很重视人的品格。有很多这方面的论述。
南朝梁沈约《奏弹王源》:“源虽人品庸陋,胄实参华。”
宋黄庭坚《濂溪诗序》:“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
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公(袁可立)乃抗疏曰:‘夫卖直者退,则不直者进;沽名者斥,则毁名者庸。朝有不直、毁名之臣,则民生休戚、人品邪正,谁复为国家昌言乎?’”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缁徒执罪福之说,诱胁愚民,不以人品邪正分善恶,而以布施有无分善恶。”
林语堂 《武则天正传》:其次为霍王元轨,乃高宗伯父,人品高洁,见重于时。
《古今小说·杨谦之客舫遇侠僧》:“薛宣尉见杨知县人品虽是瘦小,却有学问。
茅盾《昙》五:“我也不是老朽昏庸的顽固派,只听媒人的话就说行;我让你自己也去看看人品,还不好么?”
网络新意:人品爆发,形容一个人的运气极好。在古文中同样有记载。人品不行,形容一个人运气不好,倒霉。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这里说的小人,即人品不好之人。孔子在论说世上两种人时,主张从日常的一言一行看思想,从人生的向往追求看人品,从利害得失上看本质,使我们看到人格的重要。
人格如金,纯度越高,品位越高,做人一辈子,人品做底子,做事先做人,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如何做人,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也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要有良好端正的态度,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诚信。一个人不管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做人,人品很差,那么,他的人生将会大受影响。
做人德为先,待人诚为先,做事勤为先,做人要有志气,做事要有底气和正气。人品和能力,如同左手和右手,单有能力,没有人品,人将残缺不全。
谁都不是天生会做事的人,才能要靠实际锻炼,经验要靠时间积累,但是做人的口碑不好,想做什么都难,与人品不合格的人相知相交,必定要担不少风险。做人要有厚度,做人要有气度,对事业要有浓度,对批评要有风度,对朋友要有温度,对是非要有尺度。
靠素质立身,靠勤奋创业,靠品德做人。要有美满的家庭。做事低可就,高可成,注意细节,注意人脉,发挥魄力和胆略。更重视品行是一个人的内涵,名誉是一个人的外貌。为人踏实负责,而不是虚伪做作,做事态度端正,而不是潦草随意,做人要想走得长远,一定要有好人品。人品好的人,自带光芒,给人有阳光的感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