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不是天生就有道德是非观的。
在道德形成的研究历史上,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理论是最有影响力的两位之一。
柯尔伯格主张,人类所拥有的独一无二的道德判断能力是以一种可预测的方式在整个儿童时期形成起来的,他解释道,儿童能够内化其父母及其文化背景的道德价值观点,而且只有当他逐渐把这些价值观与他已理解的社会秩序以及他作为一个社会自我的目标联系起来时,儿童才能将上述道德观内化为他自己的一部分。
柯尔伯格的研究方法相当简单,他向不同年龄的儿童提供10个假定的道德两难故事,并进行2个小时的访谈,以便记录分析儿童所使用的道德推理。这些难题里面,有两个非常出名的难题,分别是“弟弟的难题”、“海因茨的难题”。

基于实验的结果,柯尔伯格和他的同事界定了6个道德发展阶段,,并划分成3个道德水平。
水平1,前道德水平:
- 阶段1,惩罚和服从的定向,即行为的后果作为是非标准。
- 阶段2,朴素的利己主义的定向,即以个人需求的满足与否决定事情的好坏。
水平2,习俗角色遵从的道德水平:
- 阶段3,好孩子定向,即取悦于别人就是好的。
- 阶段4,维护威权的定向,即维护现有的法律和社会秩序,尽职尽责就是好的。
水平3,自我接受的道德准则的道德水平:
- 阶段5,墨守法规和契约的定向,即社会价值和个人权利作为是非标准。
- 阶段6,个人的良心和原则的定向,即是非是一种个人依照普遍原则所确立的哲学。
柯尔伯格关于道德阶段轮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各种水平的道德推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儿童不仅仅是在学习道德标准,而且是在积极地建构自己的道德标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