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35岁魔咒,如何破局?

35岁魔咒,如何破局?

作者: j星星 | 来源:发表于2023-05-29 20:55 被阅读0次

    不管你现在是25岁的“搬砖人①”,还是45岁的“搬砖人”,“35”这个有点魔幻的数字,都是你人生的必经之路。

    一、“35岁门槛”

    “35”这个数字,在职场里面一直是一个比较敏感的数字,因为“35岁门槛”,在就业市场已经成为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

    包括公务员的报考年龄,如果没有特殊要求,也要限制在35周岁以下。

    在互联网行业,特别是一些所谓的“大厂”,把“35岁门槛”作为分水岭的现象更加普遍。因为许多人认为,IT人工作的最佳时间是在35岁之前。因为,这个年龄段之前的员工,一般都比较有活力、学习能力强、适应能力强、对公司的贡献也较大。

    我也是一名普通的互联网行业从业人员,从写代码开始步入职场,俗称互联网“搬砖人”。

    作为一名普通的互联网行业开发人员,我深知:要想在35岁的时候,不被公司以各种借口或者理由裁掉, 个人层面“破局”的唯一办法,就是要提升自己对企业和组织创造的价值。

    实际上,在互联网行业,35岁及以上的员工也是非常之多。

    纵观他们,你会发现,他们是非常厉害的一群人。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年龄大对于他们而言根本不是问题,反而由于年龄的原因,显得更加稳定和成熟。他们能够“破局”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创造价值的能力非常强。

    比如,在技术路线,他们的技术深度,构成了公司对外的技术壁垒,形成了业务的护城河。我是亲眼见证,一名50多岁的程序员,技术能力是何等的恐怖。

    又比如,在管理路线,他们出色的沟通能力、管理能力、业务能力,依靠团队和平台,能够创造出远超个人单打独斗所带来的业务价值。我也是亲眼所见,某一位管理者,负责十几条业务线的管理工作,却能有条不紊地稳步增长。

    何为“有价值”?

    假如你已经35岁。直白点儿解释就是,一名28岁的员工,一年为公司赚取100W,你能为公司赚取500W,你创造的价值就大,对公司和组织而言,你是有价值的,这个时候才没有人管你是35岁还是45岁呢,相反只有对你更加的尊重。


    二、“破局之道”

    35岁的“搬砖人”,基本上已经工作了10年左右,所以对于普通的“搬砖人”而言,关键在于如何确保自己工作了10年之后,在拥有所谓的丰富经验和稳重的工作态度的情况下,能够创造出高于其他人的价值。

    那如何创造高于其他人的价值呢?

    对于“码农”而言,就是一直不断学习,才能不被技术的进步抛弃。

    对于“搬砖人”而言,就是一直关注个人成长,不停地去学习,提升自己的认知。

    所以,什么是“创造价值”?

    就是把个人的学习,变得有价值。简单说,就是你要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

    根据上面的“创造价值”的解释,提炼一下关键词,就是:“学习”、“转化”和“成果”。

    “学习”就是“认知提升”,“转化”就是“认知转化”也可称为“认知实践”,“成果”就是“创造的价值”。

    这是一条非常清晰的个人成长的方向和路径:“认知提升” -> “认知实践” -> “创造价值” 。

    这条个人成长路径,就是我想表达的“破局”之道。

    这条“破局”之道,越早知道、越早实践越好,其引发的起因,虽然起源于“35岁”这个魔咒,其实是没有年龄之分,只要我们从现在、当下开始努力即可。


    三、“认知提升”

    什么是“认知”?

    我应该以前讲过不少例子,这次换个例子。

    晚上吃完饭,我一般会陪儿子,看会儿课外书。最近,我推荐他和我一起读读那本非常经典的《小王子》。

    开篇,有个帽子和蟒蛇的故事,我第一次讲给他听的时候,他就非常喜欢,以后每次一起读,他都会哈哈大笑。

    我和他讲,你参考帽子和蟒蛇的故事,画个图,去给讲给妈妈听一下。于是,他学着我讲给他听的样子,拿着下面这张图片,去问妈妈。

    儿子问:“妈妈,你看我画的画儿,你怕不怕?”

    妈妈果真回答说:“帽子有什么好怕的?”

    哈哈哈哈,儿子笑得上气不接下气。

    于是,他又拿出这张图片给妈妈看。


    儿子说:“妈妈,这不是帽子,这是蟒蛇吞大象呀!这是一只正在消化大象的蟒蛇。”

    妈妈表现得很惊讶。

    很明显,妈妈是没有看过那本非常经典的《小王子》,她的知识和想象力,被儿子的一次提问很好的提升了一次,当然了,如果她看过一定会给出正确的答案。

    下一次,儿子再拿帽子的图片,给妈妈看的时候,妈妈每次都能回答正确了:“这不是帽子,这是蟒蛇吞大象。”不过,儿子还是每次都哈哈大笑,上气不接下气的那种。

    “认知②”,就是获取知识的过程。

    “认知提升”,就是不停地去获取知识的过程。

    谈到“认知”,不论是在心理学层面,还是在哲学层面,其实都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

    这里,通过“认知分层模型”,来简单看下对“认知”进行分层的情况,从而更好地让我们去理解获取知识的过程。

    1、心理学层面的“认知分层模型”

    “认知分层模型”,在心理学层面,如上图所示,可以被分为三个层次(由低到高):

    1)具体层:个体通过感官接受信息,将其存储为感性形象。例如,颜色、声音等。

    2)符号层:个体将具体的感性形象,转化为符号形式。例如,单词、数字等。

    3)抽象层:个体通过对符号的组合、转化和推理,形成更加抽象的概念和理解。

    2、哲学层面的“认知分层模型”

    “认知分层模型”,在哲学层面,如上图所示,可以被分为八个层次(由低到高):

    1)感觉:感觉是个体对外部客观事物感知的能力。比如,火很烫。

    2)知觉: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比如,火可以点燃其他可燃物。

    3)经验:经验是个体的经历经过总结以后所具备的解决同类型问题的能力。比如,火用来煮东西。

    4)知识:知识是经过检验、是对的经验,它比经验更完善、更全面。比如,火的温度范围、化学原理。

    5)方法:方法是指方法论,是指导人们解决问题的理论。比如,根据火的温度不同的特性来制造不同目的的工具,这种制造工艺是方法论。

    6)理论:理论是指人们对自然、社会现象,按照已知的知识,经由一般化与演绎推理等方法,进行合乎逻辑的推论性总结。比如,制造烟花的工艺是方法论,那么不同化学元素在不同温度下的火焰颜色的相关研究就是理论。

    7)科学:科学是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知识系统,是已经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科学比理论更加体系化、系统化,属于更高范畴的概念。比如,关于化学元素的火焰颜色的研究及应用是理论,这种理论是从属于自然科学下的化学科学。

    8)哲学: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科学表现为某一个领域的某种具体的知识,而哲学则表现为一种智慧。哲学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但又不是简单的科学知识的相加,而是对科学知识中蕴含的普遍规律和意义的解释。是一种由“识”转“智”的过程。比如,研究化学元素燃烧对人类的影响,就属于哲学的范畴。

    通过“认知分层模型”,可以刻意体会到,“认知提升”的过程,一定是一个科学的、有目标的、体系化的,而不是单一的、一蹴而就的。

    在掌握了“认知分层模型”之后,我们就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构建自己的认知模型,在明确自己的认知模型之后,就能够知道提升自己的认知,需要朝哪个方向去努力。

    万事开头难,学习是第一步,第一步是最难最难的,“认知提升”也是一条漫无止境的道路,所以,努力学习吧!

    怎么学习?学习什么?就不需要我在这里展开讲了。

    抓紧时间,去进行自己的“认知提升”就行。我是遵循“终身学习”的理念,希望我们一起加油。


    四、“认知实践”

    什么是“实践”?

    实践,是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面对的实际问题,通过行动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践的核心是实际行动和经验,它直接反映了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程度和实际能力。

    所以,认知必须通过实践(转化),才能够加深印象,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够不断探索、发现和改变自己。

    认知和实践是密切相关的,认知可以指引人的实践活动,同时实践活动也会补充、完善人的认知。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传统的软件IT行业,编写代码,使用的开发语言为C++语言,大概写了有七、八年的样子。后来,转型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已经好多好多年不碰C++语言了,如今这门语言早已经被忘得一干二净。

    所以,我们不仅要不断进行“认知提升”,而且学习到的知识还要经常去使用,去进行“认知实践”,不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一定会遗忘。

    如何“认知实践”,我讲三个我认为比较重要的点:

    1)学以致用

    首先,要有很强的主观意识:学,是为了用。

    学习了新知识,一定要去进行实践。或者换种思路,因为,要去进行实践,所以,才要去学习对应的知识。

    比如,大家都知道看书的好处,看了就忘,是不会有实践成果的。所以,看书也一定要有转化,看完了,可以通过讲给别人听、输出读书笔记、整理成心得体会,从而把作者的思想尽量去延伸。或者比如,为了要学习JAVA语言,所以,就拼命地去寻找和阅读,与JAVA相关的书籍等学习资料。

    其次,要努力给自己创造实践的机会。

    你会的,别人也一定会,所以要争取实践的机会。

    机会,往往都是稍纵即逝,没抓住机会,一失足成千古恨这样的职场例子,太多太多了,就不展开讲了。

    2)学会反思

    反思,是指在学习结束以后,回顾自己的表现,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便改进和提高。

    反思,是一个非常有效、高效的“认知实践”方法。

    《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的作者,周岭,就是天天写反思日记,成就了现在的自己。他比较遵从和强调“元认知”,“元认知”也被称为“关于认知的认知”(metacognition),是指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反思和监控的能力。

    反思,也可以对应职场的一个词:“复盘”。

    复盘,其实比一般意义上的总结和反思要更加的系统化、机制化。

    所以,“复盘会”,往往都是非常非常有必要的。

    3)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是指找到一个自己关注的学习目标,通过导师和各种库去反复练习并创建出属于自己的心理表征,要始终遵循3F原则,并从非舒适区小跑着前进,最终吸收了知识学成了技能。

    刻意练习,这儿,也不展开讲了,想了解的话,可以看我以前的文章。

    有一个成语叫“实践出真知③”,其实可以很好地解释“认知实践”的过程。


    五、“创造价值”

    “创造价值”的过程可以理解为“劳动”的过程,价值也可以理解为是劳动的产物,是所谓的成果。

    不同角色的“搬砖人”,对企业和组织创造价值的大小不一样,获得的回报也不一样。“创造价值”的过程,成功了企业和组织的同时,也成就了我们这些“搬砖人”。

    很多人就要问了,我也一直在为企业和组织创造价值呀,怎么工资还是不高呢。

    “创造价值”,可以分为:低层次的价值创造和高层次的价值创造。

    低层次的价值创造,门槛低,对人的要求也就低,那回报自然而然就低.

    而高层次的价值创造,对个人的能力、资源,甚至品质,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回报自然而然就高。

    所以,如果你的回报较低或者收入要见顶了,最合适的选择,就是去走这条“破局”之道,然后,不停地循环、迭代、转化,一步步地向高层次的价值创造迸发。

    一定不能:一边举旗呐喊地责怪分配不公,一边还停留在原地低水平地重复。

    所以,这里我想强调的“创造价值”,其实是我们,要向高层次的“创造价值”不停地发展,要向高阶的“创造价值”不停地升级。

    “心魔”,通常指的是人心里面的恶魔,也可以理解为精神、意识、心理上的缺陷与障碍。

    “35”究竟是否像个心魔一样困扰着我们,其实也是因人而异,我在这里也只是借题发挥而已。

    如果你能够明确自己所属的认知层次,然后开始提前布局这条个人成长的方向和路径:“认知提升” -> “认知实践” -> “创造价值” 。

    “35”反而是一个硕果累累的年龄,甚至有可能已经提前实现了财富自由,相反,何时开始种树都是可以的,只要多向内看,去积极思考属于自己的“破局”之法。

    记住:“人的价值,是判定人是否成长的唯一指标,更是人打破各种心魔、僵局的最重要因素”。


    ①搬砖人:原指搬运砖块的人,现通常用来表示辛苦赚钱的人,特指工作辛苦、重复机械、赚钱不多的打工人。 搬砖人也有给别人打工的意思,是打工人的衍生词,经常用来比喻做那些很费力但工资又很低的工作的人,就像搬砖一样辛苦。

    ②认知:是指人类对周围世界的感知、理解、思考和记忆等高级心理过程。

    ③实践出真知:是指通过实际操作和经验积累才能真正地获得知识和智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35岁魔咒,如何破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taz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