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晓璃
写在前面的话:
根据我的咨询经验,很多人之所以纠结,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现在的工作虽然谈不上提升能力,但总有些割舍不下的东西;
二是自己不知道有什么样的能力,担心出去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我们都知道,在充满竞争的职场中,能力决定了一个人能走多远;
但问题是,绝大多数的普通人,他们具备的能力并非天生的,而是后天磨练的结果。
那么,到底是什么决定了每个人千差万别的能力?
只有我们找到了根源,才能谈及改变自己,迈出关键的第一步。
一、
咨询者小林(化名)是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学历,毕业后在企业做过一年多的工作,因为性格内向拘谨,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做事难免处处受阻,感觉糟糕极了。
家人劝小林,这么辛苦的工作不赚钱还不稳定,做着还吃力,不如索性辞职考编制吧,毕竟编制内的工作稳定舒适,好歹有个保障。
于是小林辞职回家全职复习备战公务员考试,然而遗憾的是,她考了两次都没能考上。
小林焦虑不已,家人劝她不如退而求其次,先考个事业单位的临聘做个过渡,从考试难度而言要小很多,考上之后的小林一干就是三年多,什么时候能够转正还是个未知数,这让她很是纠结。
首先,临时工的稳定性和待遇都差。
通俗来说,临聘就是临时工:稳定性很差,签的是劳动合同,属于劳务派遣形式,用人单位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关系;临时工的待遇更是一言难尽,在小林所在的单位,临时工和正式工的待遇相差两倍多,还有正式工的福利什么的都是临时工所没有的。
其次,临时工的发展空间等同于无。
受管理方式的限制,单位想要提拔也不会考虑临时工的,对于任何一个有职业理想的人而言,呆在这里确实是消磨时光。
最后,即便不稳定、待遇差、没有发展空间,小林依然不敢离开。
从她的陈述中我发现,小林不敢离开的原因如下:
一是她依然不甘心,觉得自己如果再努力一把,说不准就能考到编制了;
二是她已经32岁了,职场经历简单,并没有其他行业的积累和经验;
三是她自述性格内向不擅长和人打交道,她一度觉得自己适合做技术,但可惜所学专业是工商管理,没有专业性;而人际沟通是她的短板,如果从事非专业性的工作,无疑没有优势。
“晓璃老师,你说我该怎么办?我觉得自己什么能力都没有,该如何寻找适合的职业定位呢?”小林困惑不已。
二、
小林的状况很能代表一类职场人。
他们所学的专业没有专业性,往技术道路发展缺乏根基;性格较为拘谨,人际沟通能力较弱,往管理方向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他们既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环境,又无法在体制内获得良好的发展,有的甚至连体制内的门都进不去,他们每时每刻都会被巨大的焦灼感和无力感吞噬,想改变,却又不知从何入手。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明白能力是如何形成的。
根据我的咨询及观察经验,一项能力的习得,大体是这样的回路:
首先是摸索与尝试,其次是获取外界反馈,然后根据反馈进行选择或调整,最后进行重复与强化,直至形成一项稳定的能力。
举个例子来说。
孩童时候的你我并不是一开始就孤僻不爱说话的,事实上,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表达欲望,但为什么同样的表达欲望,有人就能形成良好的表达能力,有人却受困于表达呢?
如果用这个回路分析,大体是这样的:
有可能你在一次表达过程中遭遇到了不好的感受和体验,于是你的脑海中就形成了一个自动思维(开口说话等于痛苦),每当你想要开口说话时,这种痛苦体验就会涌上来,让你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由于你不想说,自然或主动或被动地与能够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失之交臂,你不会参加演讲更懒得辩论,也提不起对朗读的兴趣,更不想和人接触。
——长此以往,你越不想表达就越不愿表达,越不愿表达越不能表达。
一言以蔽之,由于过往不好的体验,导致你的意愿缺失,不会采取相应行动锻炼这个能力,而相应的能力自然会止步不前甚至出现退化,直到后来你确信,它就是你的短板能力,并且你会本能地想要绕开这个能力。
结果往往是,你越退缩,你的能力就会逐步退化,最终可选择的路只会越窄。
三、
听完这段分析,小林的眼眶突然湿润了。
她和我说了一段经历。
小林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小时候的她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在她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父母把她接到了身边,并给她办理了转学手续,然而在新的学校里,她感受到了来自同学们的鄙夷和嘲讽。
有一天,小林和一个同学聊天,突然那个同学捂住了鼻子,找个借口就离开了。
渐渐地,小林“口臭”的传闻不胫而走。
有个同学好心对她说:“你回家买盒口香糖,每天出门嚼上几粒,就不会臭了。”
小林便回家和爸妈说要买口香糖。
不巧的是,小林爸妈那天因为钱的事情发生了口角,听说女儿要钱买口香糖,小林妈妈就更火了:“一个个都是败家的玩意儿!你说你小小年纪,这才来这里上了几天学,什么都没学好,就开始学着花钱了,要买什么口香糖?!那是有钱人才能买的东西,我们是穷人家,买不起!”
小林被母亲数落的不敢吱声,但心里满满委屈,等到了晚上,她钻进被窝大哭了一场,并做了一个决定——今后如果没什么紧要的事情,就尽量不说话。
就这样,小林变得越来越安静,没想到大人们反而夸她乖巧懂事,她就强化了这个信念:果然,不说话比说话要好。
渐渐地,小林从变得安静而孤僻,她讨厌和同学来往,更不敢说话,只要想开口说话,她就会觉得不舒服。
——这是小林“性格孤僻、不擅人际沟通”的真相。
如果非要说小林错在哪里了,那么她犯的最大的一个错误,无外乎是把自己人际沟通的短板归根于自己缺乏相应的能力;并没有意识到,这更是意愿缺失的结果,和能力没有本质的关联。
那么,小林到底该怎么办呢?
是一直逃避下去,寻找一个完全用不到人际沟通能力的工作?
还是尝试新的改变,重建自己在表达和人际交往方面的信心?
我给她的建议是后者。
我明白,眼下有大量的文章在极力渲染认知和思维,但是恰恰无形的意识最难改变。
对于小林这种自信心不足的人而言,认知和思维的改变进程太慢,如果非要等到自己的意识转变,恐怕会错过无数次改变的机会。
所以这个时候,改变行为及感受是更为实际也更能见效的做法。
例如,小林可以有意识地和不同的人进行沟通与交流,如果能获得良好的反馈,自然能增强她在人际沟通及交往方面的信心,这个时候,她才能产生更多的交流欲望,再进一步,则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提升自己在沟通和人际方面的能力。
当小林对说话及人际沟通有了信心之后再去选择职业,就一定不会像现在这样纠结无力了。
四、
距离上次咨询已有一年半了,最近小林和我反馈了她的近况。
咨询结束后的她按照我的提议进行了一系列的行为实验,发现自己在沟通及人际关系方面没有那么糟糕,她逐渐恢复了自信。
后来的小林放下了内心对公务员考试的畏惧和抵触,经过认真准备,终于成功“上岸”。
“原来的我以为,考公务员是我父母的要求和期待,加上对自己缺乏自信,觉得即便考上也一定会在未来的沟通及人际方面受挫,所以我一直心存恐惧,表面上很努力在复习,实际上根本就没有用心准备,导致考试接连失败。咨询结束后,我按照你的建议去做了并收到了良好的反馈,这才发现自己没那么糟糕。我慢慢相信,原来只要我愿意,就没有什么提升不了的能力。我还用你给到的沟通方法,和父母做了深度交流......没想到父母对我说,他们的观念也落伍了,跟不上时代了,听了我的话觉得我真的长大了,以后的人生就按自己的设想去做就好了,这也让我很意外。”小林在反馈中说。
我突然想到尼采的一句话,那就是——
“许多人浪费了整整一生,去等待符合他们心愿的机会。”
这句话放在职场中同样适用。
很多时候,在我们感受到挫败的当下,这种体验无疑是痛苦的,我知道你感觉一天也受不了了,急切渴望摆脱这种痛苦。
但我想告诉你的是,逃避或许能让你暂时不去面对痛苦的感觉,但是一味逃避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让你的人生陷入恶性循环。
因为你越退缩,未来的路只会越来越窄,你恐慌焦虑却倍感无力,如果不从现在开始改变,随着时间的流逝,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竟然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模样。
经历痛苦未必是件坏事,如果你能够抓住痛苦的契机,去主动寻找靠谱的专业人士求助,看看自己到底在惧怕什么、担忧什么,或许就能找到根源并对症下药,早一天走出自我埋怨的恶性循环,就能够早一天开始全新的生活。
以上。
作者简介:赵晓璃,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国家心理咨询师,职场作家。著有以职业咨询案例分析为素材的职场畅销书《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设计》,成为职业规划领域为数不多的咨询实战及个人发展实用书籍。2018年职业规划及工作方法干货类新书《从极简到极致:在擅长的领域做一个厉害的人》已在当当、亚马逊、京东等平台全面发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