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李白写诗以浪漫主义著称,人们称之为“诗仙”;杜甫写诗以现实主义见长,人们称之为“诗圣”。二人写诗,一个“豪放”一个“沉郁”,成为唐代诗坛的“合璧”,而且二人还是一对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天宝三年(744)的春夏之交,时年四十四岁的李白与时年三十三岁的杜甫在洛阳相遇。二人心仪已久但未曾谋面,邂逅相遇,自然喜出望外。当年秋季,李白与杜甫漫游了梁(开封)宋(商丘),以后又同游了齐鲁山水。这两次漫游,边塞诗人高适也参加了他们的行列。在漫游中,李白与杜甫“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酒共喝,被共盖,手同牵,景共赏,不难看出,他们之间的友谊已经情同手足。
他们不在一起的时候便彼此思念,杜甫在《冬日有怀李白》诗中有“寂寞空斋里,终朝独尔思。”表达了自己离开李白后的寂寞心情和经常思念的情愫。李白在《沙丘城下寄杜甫》诗中有“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思念杜甫的情绪如汶水一样昼夜不舍长流不断。
李白与杜甫诗风不同,年龄相差很大,但为什么能结成情深意笃的朋友呢?主要是二人在人生经历、趣味、才气以及信仰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
一境遇基本相同。两人都想通过自己的才华得到朝廷重用,但后来都是怀才不遇。李白两次遭受谗毁,壮志难酬;杜甫两次考试落第,功名难就。同病相怜,自然情投意合。
二趣味基本相同。两人都喜欢漫游打猎,喜欢求仙访道,特别是二人都喜欢饮酒赋诗。在两位诗人的诗篇中有不少带“酒”字的句子。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刻画李白: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嗜酒,自称“酒中仙”他在《襄阳歌》中称自己“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杜甫在《曲江二首》之二中写自己: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质当衣服喝酒,到处赊债喝酒,可见对酒是嗜爱有加了。二人趣味相同,自然惺惺惜惺惺。
三信仰基本相同。二人对宗教都有双重信仰,只不过有所侧重。李白是道教的方士,但对佛教也有相当的信奉;杜甫是禅宗的信徒,但对道教也有一定的濡染。“道不同不相为谋”,二人志同道合,自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四才气基本相同。李白写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写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二人诗歌成就在伯仲之间,在结交上互相赏识,自然成为珠联璧合的诗友。
唐代文学家韩愈曾有诗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和杜甫的诗歌流传千古,经久不衰。而且“诗仙”与“诗圣”的这段交往也成为一段佳话,为后人传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