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厉害的的人和觉醒的父母

厉害的的人和觉醒的父母

作者: 黄思明 | 来源:发表于2024-08-01 00:48 被阅读0次

    引述

    1.(文征明)独步一世。公平生雅慕元赵文敏公(赵子昂),……而出处纯正,若或过之。——(明)书画家文嘉
    2.自然规律隐匿于黑夜之中,上帝说:让牛顿降生吧!于是,一切有了光明。———蒲柏(18世纪英国诗人)
    3.古之观人也,必于其小焉观之,其大者容有伪焉。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孰知箪食瓢饮之为哲人大事乎。苏东坡是宋代的大文豪,长于词赋,有许多独创。——(新中国)《沁园春雪》作者
    4.不论孩子是婴幼儿还是青少年,他们都需要获得认同,需要被告知:父母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开心。我们需要放下为人父母的架子,放弃“应该怎样”的想法,努力重塑自己以适应孩子的需求。我们接纳孩子的能力与接纳自己的能力密切相关,我们尊重孩子的程度取决于我们尊重自己的程度。——摘录自(美)沙法丽·萨巴瑞《父母的觉醒》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插图1‖如侵立删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插图2‖如侵立删 文征明字画,来自网络

    正文

    (一).大器晚成终属文

    文征明是明代吴中诗文四大才子之一,也是中国画史上的吴中四家之一,生于1470年,即成化庚寅年。

    文征明的父亲文林生文征明时已25岁,儿子的晚熟,从没有让文林焦虑,他一生都相信儿子绝不比任何人差,他一直在为民办实事,孜孜不倦,最后“累死”在任上,名声在外,在为官造福一方上,所有人都对文林肃然起敬。父亲文林在54岁去世,而那时的文征明正逼近而立之年,却仍然是一名不文。

    据史载,文征明8岁还不会说话,他是有名的被街坊邻居称呼是大白痴一个。但是,文爸一点都不着急,对于街坊邻居的质疑都是恶狠狠回怼道:“你们这些真正的大白痴知道个蛋,我儿子会大器晚成,那叫守拙知道不?”

    11岁的文征明才开始说话,这时候父亲已经都快四十岁了,父亲高兴得眼泪哗哗地,把宝贝儿子送去了最好的私塾去上学。但是,念书毕竟太迟,成绩总也赶不上同龄的小伙伴。同龄的唐伯虎同学,四书五经都能倒背如流了,文征明才开始认字读书,两人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三年后,也即是1485年,父亲文林任职南京,在请假回老家苏州时,顺道把文征明转学到苏州府读书,让文征明见见世面。这年的苏州府考试,唐伯虎以第一名成绩名扬南国(14岁),文征明在唐伯虎面前只有请教的份。

    于此同时,文征明还结实了屡试不中的都穆。实际上,这些有着真才实学的学霸,全都是文林或明或暗地请来给儿子“当朋友”的。

    都穆大了文征明与唐伯虎两人12岁,每次考试,虽然成绩不咋地,但是学问极好,被文林所看重。文林一直鼓励这个年轻人,好好考试,没中举也不要着急。

    一直到1495年,都穆才考中举人,此时都穆已经37岁。后来,都穆终于在41岁考中进士。文爸为了儿子文征明的学业,把唐伯虎都穆等都请到家里,可以说对儿子的学业那是绞尽脑汁、不遗余力和不计代价。

    这里,大家可能会疑惑,作为老爸的文林怎么这么厉害,他难道是苏州首富吗?或者他难道是一方大员,学子们慕名来拜访是想要得到文林的提携吗?并不是。那为何当时有名的学霸才子,却都能被文林请到家里来教儿子呢?

    原来,文林为官造福一方,口碑极佳,简直就是当时贪腐成风官场中的一股清流。所以,作为老百姓都爱戴他,不论是谁,对于这样好名声的官员,几乎都会给他几分面子。

    在文林的绝对信任下,文征明可以说如鱼得水,毫无压力,他是得到了整个江南最有名的老师或才子教导和指点。文征明虽然考试成绩不怎么样,基础却是打得很牢固,诗书画全方面发展,始终孜孜不倦地潜心钻研学习各种知识。

    18岁的文征明开始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虽然考中了生员,但是在同一年的年底摸底测试,被考官老师发现字太丑,给他判了三等成绩,从而名落孙山。想想这时候的文征明,离他开始读书写字也才7年时间。

    按照现代人说法,别人6岁读书,文征明是11岁才开始读幼儿园或学前班,相当于他是小学水平去参加中考,终于因为字太丑扣了很多分,被刷了下来。

    这时候文林这位老爸也有43岁了,并没有因为儿子没考好就对他失望,反而勉励儿子说:“儿子,没事的。你先好好练字,下次就一定能考好啦!你永远是老爸的骄傲,7年就学会了别人十几年的知识。”

    同时,父亲文林一直没忘记给儿子找名师,譬如庄昶、李应祯和吴宽等等,诗文书画基础继续巩固加深,为他晚年的大方光芒奠定了深厚基础。

    25岁的文征明第一次赴南京参加乡试,结果仍然是名落孙山。父亲哈哈一笑道:“没事,儿子,继续努力,我相信你总会大器晚成,大音必希声,大象定无形,大智仿若愚,你一定要多出去走走,不要憋在家里闭门造车,多向别人学习,互相促进。”

    于是,在这年的考试失利后,文征明并没有意志消沉或者想不开,而是又结交了金陵的顾璘、陈沂、王韦、徐霖等有才学之士,平时切磋学问,进一步稳扎稳打,一点点地增长知识,向着士林俊杰一步步前进。

    1498年,28岁的文征明在父亲督促下继续在温州准备科举,因为那时文林正当政温州。这一年,文征明秋入应天府考试,仍然不中。此时,距离父亲文林去世已经不远了,因为一年后,老爸文林积劳成疾逝世于温州。

    1499年六月初,在老家苏州生活学习的文征明,听说老爸文林病重,匆匆赶到父亲的任上温州,文爸却仍然是回天乏术,于六月初七去世,真可谓:

    殚精竭虑为百姓,一心一意劳致死。

    文爸一生为官清廉,身无长物,从不拿百姓的一针一线,死后一件温州的东西都没有。他的一双布鞋,竟然还是从老家苏州带来的。温州老百姓听说父母官积劳病逝,纷纷自愿筹钱给文林送葬。文徵明作为孝子,遵照老父训戒,一切从简办理,谢绝了一切奢华的操办丧礼。

    作为文征明的老爸,他心头唯一遗憾的就是没能看到儿子考试中榜,学识仍然很粗浅。但是临死时,他仍然相信儿子一定会有出息,一定可以大器晚成,一定可以超过自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只是自己看不到罢了。

    1500年,文徵明作画作《风木图》纪念老父亲逝世一周年,可能意思就是表达一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思亲感情。在老父亲多年的善缘下,哪怕文林去世了,大家也都尽力帮助文征明,并没有人走茶凉。

    1504年7月,文征明继续参加应天府考试,仍然不第。时年,文征明34岁,然而多年形成的好心态,他继续拜访请教了太常寺卿吕㦂,把吕㦂唱和的《落花诗》记下。回去后,文征明把大家唱和的许多首《落花诗》,用小楷工工整整记诵了下来。同年,他继续苦学书法绘画,这一年老师吴宽去世,文征明作《哭匏庵先生四首》寄托老师。

    1510年,40岁的文征明再次参加第五次应天府乡试,仍然名落孙山。他的老师、同学们和朋友们纷纷劝慰,出钱出力还帮助他修了著名的停云馆。正是这座停云馆,成为了文征明名扬天下的的地方。

    文征明想着父亲去世十余年了,却一直在父亲好人缘护佑之下,每每都是悲不自禁。同时,他暗自发奋,发誓要努力学习。诚然,他的生活在父亲去世时,其实变得越来困顿和艰难,我们从他写的《寄陈钥乞米诗》可见一斑,用大白话就是说“写首诗给陈钥讨点饭吃”。

    1513年和1516年,文征明第六次和第七次参加科举考试,可仍然不中。但是,尽管困顿和考不中,父亲文林教给他的乐观开朗的积极生活态度,却一直陪伴一生。“考不好无所谓,哪怕一辈子考不上,也不遗憾,只要尽力就行了”。每次考完试后,他的生活学习照旧,诗文画酒尽风流,一点都不受影响。

    1519年秋,49岁的文征明第八次参加科举考试,仍然是一个秀才也考不中。虽如此,他却没有丧失生活的信心和激情。考完试后,他还去游览了南京的各处风景名胜,胸中顿时郁气尽除。这时,他又听说宁王朱宸濠事败被擒,一时间信心倍增,写下《书事》诗二首以寄时事,这正好也解开了为何文征明拒绝七年前宁王的聘请。

    我想说的是,恐怕这还是文林一辈子的清廉正直无私,为人民服务,始终激励着文徵明和鼓舞着文征明。这也是文征明之所以拒绝宁王的根本原因。

    1522年秋,文征明第九次参加科举考试,仍然不中,这是他最后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因为实在是参加不动了。从此,他再也没有参加科举考试了,毕竟胡子和头发都花白了啊!既然注定没有考试运,那何妨放下执念。

    后来,文徵明经过刑部尚书林俊的举荐,直接入京,经过中央考核授以官职。在京短暂地为官四年,因和科举路途做上官的人不对付,终于回乡做了隐士,不问世事。

    文征明回乡这一年是1527年,时年已经57岁的文征明,受到了江南百姓的热情欢迎。毕竟百姓不知道文征明是如何当官的,只知道他是凭本事才做的京官。

    然而,曾经那个少年成名的同龄皆好友唐伯虎,已经去世四年了。正所谓那个年少成名的天才坟头草都一丈高了,文征明才开始崭露头角。从此,文征明纵情山水,诗文书画大鸣大放,引领江南文坛三十多年。

    此后,文征明继续努力学习,同时教书育人,带了很多徒弟,桃李满天下,成为有名的教育家书法家画家文学家等等。

    他终于名扬天下,乃至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也流传着文征明的传奇故事。外国使者来到大明,没有不想获得一副文征明的字画。但是,他的书法作品往往都是一字难求。

    晚年的文征明,备受世人尊敬和喜爱,想必文爸九泉之下也是开怀大慰,表现出心愿得偿的神态和心情吧。文征明虽然可以向老父亲交代,但是,那个和蔼可亲的爸爸,那个坚信自己定有出息的老爸,再也见不到真容了,也只能在梦里和坟头,两人才能相会和拜面。

    哪怕就是文征明到了90岁,他尚且能写出著名的《张一川小传》,流传千古。他的诗文书画,极大影响了明清一代乃至现当代的学人们。

    我们今天的书画学习,特别是书法之道,常常被推荐学习文征明的楷书和行书。本人最钟爱文征明的行书,常常临摹,却也学习不到大神的亿万分之一。

    最后,我要说,没有开明觉醒的文林老爸,绝对就没有儿子文征明的坚持不懈和永不放弃。文征明一生孜孜不倦,终于在晚年实现了老爸所认为的大器晚成。而且不仅是大器晚成,文征明简直成为了当时以至后世几百年的一代文宗。晚年的他,那简直是大明文化届number 1。
    90岁文征明书法‖如侵立删 90岁文征明书法2‖如侵立删

    (二).终不渝科学精神

    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于1643年1月4日在英国的英格兰林肯郡格兰汉姆镇伍尔索普村(Woolsthorpe,也有译为沃尔斯索普)出生。这个小村庄很重要,后来牛顿在这里躲避鼠疫的18个月期间(1665-1666),对光学、微积分、万有引力定律等等都做了深入的研究与思考,奠定了他作为一个伟大科学家的基础。

    按中国人习惯,牛顿应该是壬午年末出世。可惜牛顿还未出生时,父亲艾萨克·牛顿就已经去世,时年36岁。按国人说法,牛顿是一位遗腹子,小牛顿从没见过生父老牛顿。

    这里,我们插一句,牛顿和自己生父同名。英国人并没有中国人所谓忌讳的说法。所以,在生父意外去世后,只有二十岁的妈妈汉娜·艾斯库(Hannah Ayscough,也有译为哈丽特·艾斯科),直接给他取名亡夫的名字。

    在那个落后的农村,自然也有很多封建迷信思想,很多人对他妈妈汉娜指指点点,譬如这女孩子克夫,不到一年就把丈夫克死了。好在尽管如此,Hannah并没有受到影响,她拥有着基督教坚定的信仰,作为虔诚的清教徒,让她尽力抚养这个早产瘦弱的幼儿。

    一般的妈妈,早就开始抱怨了,譬如“真倒霉,嫁过来不到一年就死了丈夫,他ma的,我也太倒霉了。”“哎,死了还给我送一个拖油瓶,真是够悲催的”等等。

    然而,年纪轻轻的Hannah并没有抱怨,看着这个瘦弱的不足斤两的儿子,母爱的力量,加上她本身也是在一个有爱的家庭中长大,这一切促使她尽力做好一位新手妈妈的所有事情。

    由于早产,小牛顿的脑袋和身体不成比例,如果不加固定那个脆弱的小脖子,很可能导致婴儿畸形。妈妈Hannah在请教了妇产科医生后,用一块大围巾小心翼翼地绕着小牛顿的脖子,这样就能够保证孩子在长到足够强壮前,很好地保护了小牛顿的脖子,而不至于摇动脑袋,损坏了脖子的筋骨。

    在此,我们也顺带提一下牛顿的舅舅、外公和外婆,因为牛顿3岁到10岁这段岁月,小牛顿一直跟随外公外婆和舅舅一起生活,小牛顿的舅舅很好地扮演了一个父亲的角色。还有,后来妈妈计划让牛顿当农民过一生时,这时牛顿已经辍学在家务农,仍然是舅舅劝说母亲,最后合计商量好,才把牛顿继续送到中学读书。

    毫无疑问,中国人大多数还是无神论者,当然在西藏新疆等地,却也有许多虔诚信奉着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这些宗教是有着神灵的。如果我们在西藏或新疆地区住过,当了解这些拥有虔诚信仰的人如何生活与学习。

    对于牛顿,同样也如此,他也是一个虔诚的清教徒,毕生致力于宗教神学的研究,丝毫不比他致力于自然科学研究花时间少。或者说,他在这两方面所花的时间,都很多。有的人甚至认为,牛顿在宗教神学上研究的时间,比自然科学还要多。

    这就好比一个人既要有现实物质生活基础,又要有笃诚的精神生活需求。牛顿的自然科学研究,给他带来巨大经济财富支持、巨大的社会荣誉和名誉身份,但是他自小生活的传统和虔诚的宗教生活,也始终一辈子陪伴着他,给他带来巨大的精神满足。

    汉娜在寡居日子,一直在当地的教堂担负着一份工作,一来二去和附近一位牧师巴拿巴·史密斯熟悉相爱了,也就是牛顿的继父。

    三年后,汉娜嫁给了这位北维瑟姆村的年迈校长史密斯。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汉娜作为一个年轻的妈妈,拥有着理性的清醒务实精神,绝不是那种恋爱脑女孩。这些性格,一点点也渗入到牛顿的骨子里。所以,太过于理性的人, 还不是不配拥有爱情呢?

    同样,牛顿那种务实的理性精神,也是一生相伴。他能在小小庄园的一个屋子里静心理性地去研究微积分和光学以及万有引力定律,这种极静的纯粹的理性研究思考工作,竟然是是一个22岁小伙子能够忍受得了的,不得不教人惊叹。

    在保有一个孩子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恪守传统的清教徒生活之间,汉娜是做得非常非常棒的。当然这也有牛顿舅舅的功劳,但也需要汉娜最终点头允许儿子继续求学。

    1656年可以说是牛顿重要的一个年份,时年牛顿14岁。这一年,年迈的继父去世了。牛顿家顿时失去了重要的教会收入来源,让一个妈妈从此负担四个孩子(一个弟弟,两个妹妹)的教育和生活,这确实有点艰难了。母亲汉娜就让老大牛顿辍学回到农村,帮忙务农看管农庄。

    此时的牛顿有没有不满和失落,那肯定也是有的。但是,虔诚的清教徒性格,要求牛顿乖巧地答应了母亲的要求,直接辍学在家照看庄园农活。

    但是,母亲汉娜很快发现,牛顿根本不是做农民这块料。牛顿天生就是一个研究型学者,你让他做农民,那自然就会闹出来很多笑话。

    这也表明,人性的天分那是怎么也掩盖不住的。哪怕一时转进小胡同,最终,也会回到那条自己天分展现的正确通天路途上。

    1658年夏季的某一天,眼看着有一场大风暴来临,黑云密布,风雨如晦。妈妈汉娜怕仓库没有锁紧,让大风给刮开了,一年的收成可能不保。如果让雨水浸泡了粮食那就完蛋了。汉娜让16岁的大儿子牛顿去仓库把门锁好。

    但是,半小时后,汉娜一直不见儿子办好事回来。她左等不见人,右等也只是见到暴雨如注,儿子始终杳然不见。她只好打着伞冒着雨,去仓库察看情况。嘴里难免叨叨:“这个牛顿,一点小事都办不好,死哪里去了?”

    等她跑到仓库,她十分惊奇地看到:仓库门已被暴雨浸湿倒在地上,而牛顿却从仓库的窗口跳下爬上,跳下又爬上……,如此重复多次,并且每次都仔细记录下落地点位置。

    汉娜把门扶起关好后,对牛顿又气又脑,大声质问儿子道:“孩子,你在干吗?我是让你来关仓库门的啊。”

    牛顿充耳不闻,沉浸在跳窗“游戏”中,回答道:“我在测量大风速度呀。妈妈,你看,当风强的时候,我用同样力气,就会跳得远一点。反之,就会跳得近一些。通过平时无风时的跳跃速度,我就可以计算得大风速度啊!”

    汉娜哭笑不得,怔怔地望着儿子,心想,我这儿子好像对农活也没啥激情和热情,倒是对这些奇奇怪怪的研究很感兴趣,自己硬要逼着他回家帮忙,岂不是做错了啊!汉娜也没有责备儿子,爱怜地望着儿子道:“注意安全,别摔着啦。你慢慢玩,我回去啦!”

    然而汉娜心头早就思绪万千,一时想着牛顿的志向与天赋,一时想着老师对她说的挽留牛顿继续读书的话,早就有了几分松动想法,也许是该继续送儿子上学了。

    有一次,舅舅威廉来看望这个自小特别聪明可爱外甥,没想到汉娜说他去镇上买水果去了。威廉来到镇上,只见牛顿正在水果摊前专心致志地记录着什么。

    威廉悄悄来到牛顿身后,牛顿却毫无察觉。威廉本来以为他在记账,仔细一看,哪里是记账,他分明在验算数学题。威廉本来就对牛顿的辍学不满了,这时候他气不打一处来,冲到水果摊旁,伸手就把一车水果全部推翻在地,语重心长地对他说:

    “做你自己吧,牛顿。你根本不是买卖水果的料,你天生就是一个研究型人才,不要一味屈服老妈的选择。该抗争的时候,就要抗争到底,你应该去搞你的自然研究,而不是在这里卖水果。如果说只是用卖水果调整一下疲倦的头脑,那倒无不可,但是你绝不能卖一辈子水果和干一辈子农活啊,我回家就和你妈说,一定送你回学校继续读书,不论什么情况,舅舅一定全力支持你念书!”

    牛顿呆呆地望着洒落一地的水果,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最后,牛顿还是决定依照舅舅的说法,勇敢试一试。两人收拾完水果摊,回家跟汉娜商量牛顿继续上学的事情。

    牛顿先是表了决心和期望,说自己一定会好好学习,将来必定会有一番出息,绝对会比照顾农场更有前途。

    威廉这时候也是不遗余力劝说汉娜。譬如说“你一定不能耽误了牛顿的学习啊”,他还说汉娜这简直就是扼杀一个未来的科学家,简直就是科学界的罪人。什么严重的话,威廉也试过了。以至于威廉打包票似的说:

    “你要是再缺钱,我负责牛顿的学杂费,不让你担负太大的经济压力。汉娜啊!我们真的不能耽误未来的一个科学新星啊!”

    当然,这时候的威廉说得有点夸张,毕竟此时的牛顿才16岁,只是表现出来对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并不一定代表他将来就会真的成为科学家。但是,劝说何妨夸大之词呢?倘若威廉能够穿越到几十年后,他说不定还后悔自己说得不够夸张。

    威廉毕竟是见过世面的人,他毕业于著名的剑桥三一学院,对当时的欧洲科学界了如指掌,相信在自己的支持下,牛顿一定可以有一番科学作为。

    于是,兄妹俩经过商量后达成了一致意见,决定把少年牛顿重新送回格兰汉姆皇家中学继续念书,并商定在他中学毕业之后,争取上剑桥大学深造(也是威廉的母校)。这样,牛顿将来就可以从事自己所喜爱的科学研究。

    经过两年的社会历练,牛顿这一次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生涯。在格兰汉姆皇家中学,他继续苦读三年,并与一位比他小两三岁的斯托雷小姐感情很好,只是清教徒的刻板性格,学校也不让早恋,加上本身性格的十足理性,这些导致牛顿一辈子都没有向这个女孩透露过喜欢与爱慕。

    女孩后来结了两次婚,生活马马虎虎不太如人意,牛顿还去看望了好几次斯托雷小姐,只是对着离婚后的少妇,牛顿更不好意思表白了。

    而敏感又自卑的女孩,更不敢向这位青年科学家表达爱慕,毕竟两人差距太大了。从此,两人也就再没有了交集,牛顿经此感情纠葛,从此看透世俗,把一生的精力献给科学和神学,始终不渝,终生未婚。

    所以,很多时候造化弄人,感情如此,学业如此,人生亦如此。牛顿注定一辈子单身,也是天意如此。我再举一例,杨绛钱钟书的基因难道还不够优秀吗?可历史最后,两人并没有留下基因传承。

    杨绛和钱钟书两人,仅仅有一个女儿钱媛。钱媛和第一任丈夫王德一结婚后不久,丈夫受不得屈辱,自杀身亡。等到嫁给第二任丈夫时,彼时钱媛身体每况愈下,最后年纪轻轻就病死,离开了人世。所以,钱杨二人根本就没有基因流传下来,这也是天意如此,不能怨任何因素。

    言归正传,1661年,19岁的牛顿,以优异的成绩从格兰汉姆皇家中学毕业。而且牛顿上大学都不需要付学费,因为有校长斯托克斯的推荐,牛顿直接以减费生的身份,进入剑桥三一学院深造。老母亲汉娜,只需要每年供给他10英镑的生活费。

    对于理性和精明的汉娜来说,那是求之不得。只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665年,在沉寂了三百年的黑死病瘟疫,又一次爆发了。它再次席卷整个欧洲大陆,英国自然也不能避免。同样,这一次死了很多人。

    牛顿本来在剑桥大学,谋得一份选修课研究员工作。因为是带薪水的工作,牛顿再也不用担心生活没有着落。可是,这突然而来的鼠疫,却打乱了所有人的计划。

    老妈还有三个孩子的生活负担(学校全部关闭),牛顿也被学校遣散回家躲避鼠疫,同样也需要妈妈负担和照顾。

    这一下子,就要让妈妈汉娜负担四个孩子的生活。一时间,这让汉娜苦不堪言,甚至在一个人背地里,骂骂这个吃干饭的大儿子,也是有可能的事,毕竟这是牛顿的18个月独居生活。

    然而,汉娜大部分时间都是支持和理解儿子的,也就让儿子牛顿能够静下心来研究微积分、光学与万有引力定律。这些理论,为牛顿的那本《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和物质基础。在这短短18个月时间内,牛顿大部分时间都待在他的小屋子里,独自去完成科学思考和研究工作。

    许多年以后,牛顿对于这段时间,仍然心怀坦荡和感恩。他回忆似的写道:“我把自己的房间弄得一片漆黑,在百叶窗上开一个小洞,让适量的阳光照射进来,再把棱镜放在光线进入处,光线就通过棱镜折射到对面的墙壁上,我认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让我讲解一个我不怀疑并且可以证实的哲学发现,而不是描述那架仪器,这将使我感到更加荣幸;在我看来,如果那不是迄今对自然演变所作的最重要的发现,但至少是最有趣的发现。”

    我写了牛顿这18个月的研究生活,大家可能会羡慕嫉妒牛顿,说他有一个觉醒和开明的伟大老妈,自己却没有。

    但是,请别这样想,倘若你的老妈还没有觉醒,那何妨自己先觉醒呢?不抱怨,不放弃,永远阳光,努力奋斗吧!

    2020-2022年,是我们三年口罩时期,同样有许多中国孩子在家和父母一起生活。那么,我要请问了,有多少爸爸妈妈能够做到不抱怨,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们呢?恐怕早就鸡飞狗跳了吧。

    我实话实说,2020年我也闲居在家,不同于牛顿妈妈,我的爸妈没有一个人有好脸色对待我,不是骂就是恐吓威胁我,最后导致我赌气离家出走,至今都不敢再回忆那个令人痛苦的原生家乡。

    这一段鼠疫肆虐时期,对别人是家破人亡和生离死别,对牛顿却是美好而难忘,牛顿多次回忆。有一次他写到:“这一切都是在鼠疫流行的两年(1665—1666年)中发生的,那是我一生中最旺盛的发明阶段,也是我一生中最专心于数学与科学的时期。”

    同样,我也很感激这样一段口罩时期,也很“感激”老妈老爸的不理解与辱骂,把我逼出原生家庭。

    也正是离开了家乡,我才彻底自由独立成长了起来,不再有任何依靠他人的想法哪怕在2021年出了车祸,我也没有向父母抱怨一句话。从此以后,我能独自找工作谈恋爱面对失业等等大小事务,再也没有向父母倾述一句生活的不快与困难。

    不论是牛顿妈妈的觉醒,还是我妈的至今不觉醒,都不能成为我们放弃努力的借口啊。亲爱的小伙伴,你们是独立的自由个体,不依附于任何人,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选择,选择了,就不要后悔,加油吧!亲们!

    我们回过头来深思,牛顿妈妈是从牛顿16岁那年开始觉醒的。她在学校老师、威廉以及自己父亲等的影响下,终于放手牛顿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没有再替孩子去决定任何事,只是让儿子牛顿展翅高飞,在科学和神学的道路上潜心研究,越走越远,最终让儿子成为了那个震古烁今的伟大科学巨人。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有了汉娜的觉醒,这才成就了牛顿伟大的一生。如果作为妈妈的不去成全儿子,而是让他辍学在家务农,闲时买卖水果,恐怕我们的科学家,还要继续在黑暗中苦苦摸索一阵子。

    不过,我也没有怪责我爸妈的不觉醒,我不怪他们,在同样的瘟疫时刻,没有如牛顿妈妈那样支持理解我。他们却是从另一个方面,歪打正着培养了我独立自由智慧的人生。

    他们虽不是主动成为那个正面积极的形象,只是歪打正着和无心插柳柳成荫,但我仍然没有记恨他们的意思,反而要感谢他们。

    我也希望所有人都和我一样,对于父母的暂时不觉醒,也没必要仇恨。觉醒这件事,对于长大的“孩子”,还是自己去主动觉醒比较好。因为,倘若主动觉醒,我们一样可以退一步海阔天空,一样可以走出自己的独立精彩人生。

    最后,我们用一句话来总结牛顿。天不生牛顿,自然科学万古如长夜,没有天,哪有地。没有汉娜,哪有牛顿。一切总是那么刚刚好。

    来自网络‖如侵立删 宋仁宗画像❾‖如侵立删 同上❾‖如侵立删

    (三).苏子乐观伴一生

    苏东坡生于1037年,当时正好是宋仁宗景祐四年,此时的苏洵已经28岁,也正好是苏洵发奋读书一年多的时候。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说一下这个宋仁宗,能够出一个千古传诵的伟大文学家诗人,不仅仅是父母的功劳,时代也是一个不可不考虑的因素。

    宋仁宗(1010——1063),他是被无数人称赞的一位仁君。他在位的42年间,使得宋朝进入鼎盛时期,当然是相对的“鼎盛”。虽然宋仁宗对外战争屡战屡败,毕竟早期他才只有十几岁,也不由他左右战争的胜负。

    但是,在大多数宋人乃至许多后人眼里,“仁宗盛治”远远胜过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苏轼和苏洵老爹都处于这样一个“盛治”时代,不能不说这是两人的幸运。

    写苏轼就不得不提老爸老弟了,毕竟这三个人能被历史称为“三苏”,那都不是等闲之辈。苏洵生于1009年,逝世于1066年,几乎和宋仁宗就是一辈人。

    苏辙生于1039年,比哥哥苏轼小了两岁,但是长得高高瘦瘦,大帅哥一枚。逝世于1112年,比哥哥多活了十一年,算得上高寿了。在九百多年前的宋代,能活到七十多岁,已经是很高寿了。

    此外,我们也要重点关注到苏轼的妈妈——程夫人,她生于1010年,去世于1057年。程夫人出身名门世家,自幼就熟读诗书,在那样一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时代,也算极其稀少了。程夫人知书达理懂礼仪,18岁就同19岁的苏洵结婚,勉励夫君读书,一心相夫教子。

    苏洵起初是个纨绔子弟,很叛逆,不听话。苏洵还没读两年书,觉得太苦太累了,就放弃读书了。娶妻后,才发现老婆的学识和认知都比自己厉害。他虽然也有些羞耻,不过仍然没放在心上,拿了老爸的钱到处游山玩水,好不热闹潇洒。

    游玩多年后,苏洵一朝发奋读书,终于又回到家乡眉山好好生活,陪伴妻子孩儿,可惜老大老二老三仍然是相继夭折。轮到苏轼已经是第四个孩子,父亲苏洵终于醒悟。

    而且,倘若老爸再不觉醒,估计苏轼也难保不夭折。就在生苏轼前一年,苏洵开始觉醒了,决定发奋读书,不读出个名堂,绝不放下书本。

    从此,苏洵手不释卷苦读诗书,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苏轼出生了。几个哥哥姐姐夭折后。苏轼变成了长子,还在牙牙学语时候,就躺在父亲的脚下跟着一起听书念书了。这样的浓厚熏陶,苏轼想不念好书都难。

    苏洵的父亲名苏序,那是一个大字也不识的农村老汉,只不过也懂得读书的好处,所以悉心督促几个孩子读书。但是,苏洵从小是个不服管教的孩子,沉默寡言的,苏序越是打他,他越是不爱读书,最后,苏序把一个聪明的苏洵学业都打废了。

    苏序退而求其次,只能去拼命鸡娃苏轼的伯父叔父去了,并且,苏洵早早给苏洵安排了结婚生子,以期望孙辈中能有所出息。

    正是在苏轼出生的前后几年,苏洵的几个哥哥,还有姐丈全都高中科举考试,有了功名,只等着做官了。这多少让苏轼老爹脸上无光,羞愤欲死,这才是苏洵在27岁,开始发奋读书的根本原因。

    至于说,苏洵儿时,苏序的毒打等不良教育方法,就渐渐在苏洵心中得到谅解。这一年,苏洵彻底觉醒了,决定用不一样的教养方式把自己两个儿子培育成才。

    与其和苏序那种大字不识一个的人教训殴打孩子,每次只会口头督促孩子的学习,并不以身作则。苏洵决定亲自带头好好读书,好好写字,寒来暑往,笔耕不辍。

    程夫人也是喜出望外,没想到一向讨厌书卷的丈夫,开始向自己讨教学问,她也是谦虚地帮助丈夫提升学问。在这种琴瑟和鸣之中,苏轼苏辙都来到了人世间,来得正是时候,来得不早也不迟。

    苏洵苦读十年后,决定进京赶考。此时的苏轼苏辙两兄弟,就在家由母亲程夫人带着读书,两兄弟正是十岁左右的顽皮又向学的年岁。

    爸爸进京赶考去了。这日,妈妈程夫人给两个孩子讲解《后汉书》中的《范滂传》,前面的故事,程夫人已经给两个孩子讲得特别清楚了,这里不妨我们也来复习一下历史,不然我们很难理解苏轼的那句问话。

    《后汉书》记载,东汉末期朝政不修,政权几乎落入阉党宦官之手,书生儒士反抗不阴不阳的小人统治。贪婪、纳贿、勒索、滥捕无辜,应有尽有,许多人在这种高压下不敢说话,不敢做事。

    因为官官相卫,很多地方官,甚至都是那些太监豢养的走狗和小人,然而,仍然有少数忠贞廉正之士和太学生,竟然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勇敢地上书弹劾奸党。

    要求改革与抗议贪官污吏乃至结束阉党专权的声音,此起彼落。调查与审讯乱议朝政的事情,层出不穷。

    当时学者与太学生辈,很多人在朝廷圣旨颁布之下,有的遭受皮肉之苦,有的遭迫害和折磨,甚至有的人遭谋杀丧命。

    在这群正直学者之中,有一个勇敢无畏的青年,名叫范滂,《后汉书》就专门记载了这么一个人。程夫人这日把两个儿子召唤到跟前道:

    “儿子,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范滂传》,你们要仔细听哦!……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唯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苏辙:妈妈,好多雅语词汇,我都不懂得哎,能不能给我稍加解释一下啊?

    程夫人:小轼,你是哥哥,向来你的理解力也好一点,你给弟弟解释一下这一篇的意思吧!原文给你,你对着文章给弟弟解释。(程夫人说着话,把书本递给大儿子)

    苏轼(接过本书):弟弟,……建宁这个年号的第二年,朝廷大范围地诛杀党人。诏令下达,紧急逮捕范滂等人。督邮吴导来到县里,抱着诏书,关闭传舍的房门,趴在床上哭泣。范滂听到后,说:“这一定是因为我!”于是自己立即到监狱里去。县令郭揖大惊失色,自解官印,要拉着范滂一起逃亡,说:“天下这么大,你怎么在这里呢?”范滂说:“我死了,这祸也就过去了,怎么敢因为我的罪而牵累您,又让自己的老母亲流离失所呢?”他的母亲来和他告别,范滂对母亲说:“仲博对您孝敬,足以供养您,我到黄泉去,这样生死都得所。只是希望您割弃不能忍受的感情,不要增加伤感和悲伤啊。”母亲说:“你现在能与李膺杜密齐名,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已经有了这么美好的名声,又希望求得健康长寿,能同时得到吗?”范滂跪着接受母亲的教导,拜了两次就辞别了。回头对他的儿子说:“我想让你去做恶,但是恶是不能做的。我还是想让你为善,因为我是我没有做过恶事的,我这么为善却得到现在的下场,我也不后悔。”行路的人听了,没有不流泪的。范滂英勇就义时,年龄只有三十三岁。

    小苏轼给弟弟解释完《范滂传》,忽然抬头,望着妈妈一本正经地说:“妈妈,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啊?您不会骂我吧?”

    程夫人郑重其事回答道:“你若是能做到和范滂一样,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公元1053年,苏轼此时16岁,在四川眉山还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使苏家和他母亲娘家程家,关系紧张和微妙了起来。我们也可以,凭此窥测一二苏洵这个人的性格特点。

    事情是,苏轼的父亲苏洵,把苏轼的姐姐许配给外婆家,也就是苏轼的一个表兄,在中国家庭里这是常有的事,叫做亲上加亲。毕竟,那时还没有三代以内近亲不得婚配的法律。

    结果,作为新娘的苏轼姐姐,在程家没有得到应有的善待,很不快乐。也许姐姐受到程家人折磨暴力毒打,也许姐姐受到羞辱和虐待,可能都是家常便饭。总之,姐姐也没有向娘家求救,嫁过去后,一直隐忍,不久就去世了。

    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尽管程家尽力遮掩事实,许多实情还是传到了苏洵这里来。这就激起苏洵的恼怒和不满。

    因为这个新娘的公公,可能向来就是一个龌龊的东西。苏洵写了一首诗,暗含毒狠字眼,把亲家骂得一个狗血淋头,这显然是在为女儿之死,而自责报复程家。

    然后,苏洵更是施展了霹雳手段,为死去的女儿讨回公道。他亲自编了一个苏氏家谱,刻在石碑上,上面还立了一个亭子。为庆祝此一盛事,苏洵把苏姓全族请到石碑跟前,直接在全族面前,苏洵当众谴责他妻子的娘家。

    在全族人已经奠酒祭告祖先之后,苏洵向族人高声朗朗说道:“村中'某人'(暗指他妻子的兄长)代表一个豪门鹰犬,他已经弄得全村道德沦丧和失去良心;他已经把幼侄赶走,独霸家产;他宠妾压妻,纵情淫乐不务正业;他们父子同台,共同宴饮喧哗;他们家中妇女丑名远播,男人无恶不作;他们一家人都是是势利小人,欺下媚上,从来看不起我,嫌贫爱富;他们家中车辆光亮照眼,贫穷的邻人为之侧目而视,他们家用金钱与官场的势力勾结成奸,甚至可以左右官府;他们家,简直就是全四川省的盗贼和耻辱。我以前不敢告诉大家,现在什么都不怕了,我就是要堂堂正正地告诉所有苏姓族人们,用他们家族的丑事,来警醒在座的每一位家人们。”

    因为苏轼姐姐的冤屈,作为爸爸的苏洵,不惜得罪妻子娘家,并且苏洵告诉两个儿子永远不要和那个表兄来往。此事发生后四十多年,苏轼兄弟二人鉴于姐姐的冤死,也是一直没有和程家来往。

    所以,苏轼兄弟正是有着嫉恶如仇的老父亲一朝觉醒,才能在今后人生道路上逢凶化吉,结交善良。两兄弟一辈子互相扶持,“恩爱”两不疑。

    且不说苏轼写过给弟弟子由的那首《明月几时有》,早已流传千古。我们单看他有一次写有关弟弟的诗歌,他写道:“我少知子由,天资和而清。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能把亲人兄弟当朋友一样看待的,我这还是第一次听说。

    同样的,弟弟苏辙在兄长的墓志铭上写道:“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那种遵敬与崇拜之情溢于言表,字字泣血,力透纸背。

    如果说苏轼有几乎大宋的所有学子崇拜和追逐。当时大家追星苏轼,丝毫不比现在的追星规模差,有点学识的酒肆店家总是一次次赊酒给苏轼,从来都不讨要还钱。

    所以,苏东坡每贬官到一地,总能收获无数的迷弟迷妹,譬如当地县令县丞等等,也很正常。而亲弟弟苏辙,以及后来的妻子朝云,都是苏轼的超级粉丝。

    万有引力定律

    后记:

    作为父母或者老师长辈,我们真的需要觉醒了。放下我们的虚荣心和自负感,放下那种高高在上的架子,放弃“你必须怎样”的想法吧,努力地去重塑我们自己,从而适应孩子们的真正需求。

    当然,也不是说一个孩子,如果父母不觉醒,孩子就没有未来了。除了父母,我们还有最重要的自我主动性。只不过,在没有觉醒父母的情况下,我们的孩子可能要走更多的弯路,需要付出更艰苦的努力,让自己摆脱原生家庭的束缚,重获新生。

    写这样一篇文章,我真的是用写论文的严格标准,来要求自己。我查了很多资料,重新翻那本张振玉翻译的《苏东坡传》。所以,最后,我把参考文献一并附在末尾,以供读者查阅。

    科学家三巨头‖来自书籍插图

    参考文献

    ❶侯官人陈梦雷(清),《古今图书集成》

    ❷百度百科,文征明词条。

    ❸卓尔文创《古今第一流人物:文征明》

    ❹艾萨克·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文版),重庆出版社。

    ❺史晓雷,《“站在巨人肩膀上”前,他先站在了舅舅肩膀上》,中国科学报2022-09-23 第4版

    ❻小育儿,《出生死父亲,14岁死继父,舅舅推翻水果摊,他才改变世界》,网易新闻

    ❼列元,《牛顿的宗教生活和工作》(Newton’s Religious Life and Work),知乎问答

    ❽董晓彤,《毛泽东评点苏轼,有许多独创的宋代大文豪,文心相惜,文脉相承》,《党史博采》

    ❾林语堂,张振玉译《苏东坡传》,博集天卷

    ❿百度“苏轼”“苏辙”“苏洵”词条等。

    ⑪沙法丽·萨巴瑞(美)著,《父母的觉醒》,青豆书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厉害的的人和觉醒的父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thzc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