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

作者: 秦巴汉275e5477c13f | 来源:发表于2020-08-16 07:34 被阅读0次

    古人云:一叶知秋。

    秋天是成熟的季节,无论是庄稼,果实,还是人的思想。

    农谚曰:“立秋之日凉风至”。一片梧桐叶落,一缕新凉报秋,爽气西来,清凉在望,仿佛已有西风自天际飘来,远远的拂过林梢,拂过汹涌肆虐的热浪;饱受酷暑折磨的人们,似乎也已触到了一丝解意的秋凉。

    秋色,在广袤的田野,在群山里,在池塘边……万类霜天竞自由,小荷蜻蜓,层林尽染,丰硕的庄稼和果实,都充满着想象力,给人以惊喜和别样的期待。

    翻阅古人写秋天的诗词,除极少数外,大都是悲伤的情绪。为什么古人会悲秋?

    对萧瑟秋景而伤感。语出《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唐 杜甫 《登高》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自兰台子渊(宋玉)赋《九辩》以来,自古文人便有悲秋一说。 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潦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穴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

    文人悲秋始于宋玉。宋玉把秋景秋物、秋声秋色,与自己的悲惨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以表现诗人的抑郁哀怨、感伤忧愤。情与景融、思与境偕,从而构成一个和谐的艺术整体。他的悲秋,对后世文人影响很大。

    “伤春悲秋”是中国古代文人一种带有颓废色彩的情结!这种情结,基本上影响了中国古代所有的文人。中国诗人大多是怀才不遇的文人士大夫,他们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不免要寓于他物以求自慰。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当诗人看到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自己又无法作为的时候就会伤春;秋天则是收获的季节,又是将近冬天的时候,看到那凋零的落叶,诗人们一方面感叹岁月不饶人,另一方面也为自己一事无成所慨叹,这样就会产生悲秋的情绪。

    而我,却是喜欢秋天的,喜欢它的丰富,成熟,甚至萧瑟,零落,因它更接近人生。

    在秋天,季风西来,大自然周而复始,蕴含着某种神秘力量,不管是眼前的深草萤火、荷香繁星,还是远方的叠翠流金、橙黄橘绿;也不管是盛暑的余痕,还是早秋的新迹,都值得我们细阅和体味。

    伫立岁月的津口,经历几十个秋冬,才知道秋的博大精深。我们
    渴望命运的波澜不惊,却发现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我们知道世事无常,却常常冒险的,浮躁的去追求身外之物。

    在秋天,听雨,是一种思绪的放松,心灵的释放,也是一种感悟的收获,舍得的演绎。

    如诉如泣的雨,似乎是告诉我们,找回真正的自己吧:保持平和的心态,不骄不躁,不气馁,不抱怨,把生活过成诗,将岁月看作度。愿经历世事沧桑,内心依然无恙!

    我喜欢听雨,听雨滴中暗含忧伤,听雨诉说着希望,听雨滋养草木,听雨汩汩细流汇成波浪……在这雨滴中,可以感觉自己的呼吸,可以听到内心的声音。在雨落瞬间,有梦中花开,有烦恼释然,有顿然开悟,有下一站期待。雨打芭蕉,疏雨梧桐,毛毛细雾,润物无声,急急如律令,营造了意境,反映了真实。

    听雨,可听到“点滴到天明”,“微雨燕双飞”,也可听到人淡如菊,天高云淡,可听到如诉如泣,悲泪纵横,也可听到“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雨,本是自然现象,其声响可大可小,是人,加入了情绪,才使它有了色彩,感情,声响,以及好坏。

    人生的点点滴滴,就如同雨滴串成的一条线,有点开心,有点伤感,有点回忆,有点哀愁,有点思念,有点遗忘……但我们相信,雨后一定会有太阳!

    一切仿佛都可以重新开始,过往岁月里的一切,思念,悲伤、苦闷、彷徨,似乎在听雨时都消失不见了。

    经历了秋天,听了秋雨,秋日下的我们,又是一个成熟的,崭新的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听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toad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