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不要忍,止痛药越早服用效果越好
「偏头痛」在医学上是一个特定的疾病,不是只有一边头痛才算是偏头痛,不管是两边痛、后脑勺痛、甚至整个头一起痛,均有可能是偏头痛。

由于偏头痛发作会严重影响到病人的工作、干扰他们的日常生活及社交生活,更甚者,会造成社会负担及生产力下降,因此被世界卫生组织公告为二十种严重失能的疾患之一。
偏头痛(migraine)是临床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类型,临床以发作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为主要表现,头痛多为偏侧,一般持续4~72小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光、声刺激或日常活动均可加重头痛,安静环境、休息可缓解头痛。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多起病于儿童和青春期,中青年期达发病高峰,女性多见,男女患者比例约为1∶2~3,人群中患病率为5%~10%,常有遗传背景。
父母有偏头痛小孩有七成风险
偏头痛目前尚未找到决定性的病因,最主要还是体质的因素且与遗传有关。若父母有偏头痛,则小孩得到偏头痛的风险是70%。
而除了体质及遗传的因素外,身体的内在变化,例如:生理周期(或是服用避孕药、生理周期改变)、情绪、压力、睡眠等;或是外在的刺激,如:气候变化、食物影响(起司、巧克力、柑橘类食物等含酪胺酸(tyramine)的食物;香肠、火腿、腊肉、加工肉品等含有亚硝酸盐(nitrites)的食品,以上等诱因均有可能引发偏头痛,或造成偏头痛的疼痛程度加剧。
虽然偏头痛的表现多样化及形成原因复杂,但偏头痛发作前,多数人有初兆,可以提早用药,预防严重偏头痛发生,但对药品认知错误,则可能错过用药时机。
(此类药品使用前,需要经由医师诊断与评估,讨论出适宜的治疗方针与目标,切勿自行随意服用药物。)
偏头痛的药物治疗主要分为急性缓解及预防性治疗。当头痛发作时,轻度至中度的疼痛,可选用指示用药的止痛药,如:乙醯胺酚、非类固醇类止痛药(NSAIDs);这类止痛药品可自行至药局购买,但服用前须与药师确认,了解药品服用的剂量、频次、可能的副作用,依照药师指示服用,倘若头痛仍不能得到缓解,则须与医师讨论进一步治疗。
若是重度的疼痛,就要考虑使用专一性强的翠普登类药物(Triptan), 例如:Imigran ®50mg( 英格明50 毫克),一般服用一颗,服药后约40分钟至1小时发挥药效,服用后2至4小时可有效缓解头痛,70%的病人可以获得缓解,同时针对偏头痛的其他症状也会同时获得改善,如:恶心、呕吐、怕光、怕吵等。

偏头痛无法缓解时可逐渐加重剂量
建议服药时机最好在头痛刚开始发作40分钟内,愈早服用效果愈好。很多病人考量药品昂贵,舍不得吃,拖到大痛才吃,发现效果不如预期中好,其实是因为错过最佳使用时机。
若在头痛到极点时才服药,不仅效果不彰,且有些病人易伴随恶心与呕吐,连药都无法服用。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具有冠状动脉疾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病史等缺血性心脏病)的患者禁止使用此类药物。
常见副作用:晕眩、昏睡感、用药后短时间内暂时血压上升、潮红、恶心、呕吐等。如果疼痛次数每月超过4~5次( 持续超过3个月), 临床将考虑使用预防性用药, 避免变成慢性偏头痛。
预防性药物有:乙型交感阻断剂(Beta-blocker)-Propranolol®、三环抗忧郁剂(Amitriptyline):Pinsuan ® 、神经稳定剂(Topiramate):Topamax® 等。预防性治疗一般需要2 ~ 3 周方有效果, 且许多药物须由小剂量慢慢往上加,因此不要操之过急,轻易认定药物无效。
合理的有效管理头痛为治疗目标
虽然这些药物一开始都不是专为偏头痛而设计,如乙型阻断剂原本是治疗高血压,抗忧郁剂原本是治疗忧郁症、恐慌症或焦虑症,而神经稳定剂原本用于癫痫患者,是后来才发现他们治疗偏头痛的功用,经过临床试验加以证实后,而广泛用于偏头痛患者。
因此,此类药品使用前,需要经由医师诊断与评估,讨论出适宜的治疗方针与目标,切勿自行除了药物的治疗外,日常生活的调适也很重要。
菁度健康总结:
良好的生活习惯、作息规律定时、睡眠充足且不过量、保持良好心情、不要过劳等,都有助于预防偏头痛发作,并且尽量避免某些特别的诱发因素,例如:食物、酒类、炎夏时进出冷气房等。
����eb�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