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知行合一”式的自欺

“知行合一”式的自欺

作者: 梓赫梓特粑粑 | 来源:发表于2021-10-27 10:51 被阅读0次

    十三邀第五季第一期的嘉宾是刑法教授罗翔,他在节目里说"我觉得人最大的痛苦就是无法超越知道和做到的鸿沟。你思想过深刻的东西,你说过深刻的东西,你感动过深刻的东西,你就真的觉得自己做到了。然而,很多时候,这只是一种自欺。"

    知行合一本来就是极小概率的事,它像一种自然法则,如紧箍咒一般牢牢的禁锢在我们每个人的头顶之上。

    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在讲知行合一,这个貌似已经是一个被极度滥用的词。

    "知行合一"这个故事的由来。

    明朝时期,学生徐爱求教老师王阳明,“如今人已知父当孝、兄当悌矣……乃不能孝悌。知与行分明是两事。”是说今天人们已知对父亲必须孝顺,对兄长必须敬重,也就是大家都知道应该要讲孝悌,可事实上做到的人却很少。这就说明,知道和做到是两件事,怎么合 一呢?老师你却说知行合一,我想不明白。

    王阳明说,徐爱啊,你看到的都是表面现象。“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其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称他知孝知悌,此便是知行之本体。”是说光说知道并不是知道,去做了,做到孝、做到悌才能说明知孝悌。

    知行合一,讲的是知道和做到,是一个非常自然且同时发生的整体。做不到就不是真知道,真正的知道就是能做到。

    比如当你打开一本《乔布斯传》,你看到了乔布斯从创业初期到封神的心路历程,可是你心里清楚,你不可能模仿乔布斯去走他走过的路,这根本行不通。

    又比如,当你打开一本叫《定位》的书,营销大师特劳特会告诉你“抢占消费者心智”的原理以及相应案例。这个原理无比正确,但是你会用吗?或者说,你能就此打造一个品牌吗?似乎也不可能。

    一个好消息是现在我们获得真知的途径便捷,成本又非常低,几十元钱就可以买到一本行业大牛用毕生经验写成的书。而坏消息是所有理论和概念都是粗线条的,在实际应用缺少细节,让人无从下手,甚至连第一步该怎么做都不会知道,所以只有少数人才会真正去践行书中所讲内容,做到知行合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如何躬行?来看“采铜”讲到的一个故事。

    一位在曾经生意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大哥对他讲“赚钱这件事呗,就像开保险箱。没有人知道保险箱的密码,但是你可以慢慢的去转动那个锁。你选择一个方向,转到一个位置,箱门没开,然后你继续转,可箱门还是没开,然后你再继续慢慢的转,一会顺时针,一会逆时针,直到突然,你听到‘咔哒’一声,箱门开了。做生意就像是开保险箱的锁,你得不停的试,前面可能你一直在犯错,你在不停的碰壁,直到突然有一次,你试到了一个对的位置,你就发财了。”

    锁是知行合一的具体目标,选择先朝哪个方向转动就是知道,而不断试错以及微调改进是做到。

    躬行首先得入局,明确一个大方向,实践获得反馈后不断优化。

    看过《脱口秀大会》,这些脱口秀的演员,语言表达能力实属了得。主要原因是他们正规训练过,而且练得多,在线下的每一次演出都是实打实的操练,正因为这些操练,使他们越来越厉害。

    脱口秀天然的优势是可以获得及时反馈,反馈能让他们快速优化和迭代,这个反馈就是观众的笑声,他们在说每句话之前,肯定会反复思考,用哪种方式讲出来,才会使观众更容易笑,每一次的笑声都是他们成长路上的一块砖石。

    然而现实是即使你再怎么积极努力的调整优化,仍然会面临一败涂地。我们不怕努力,我们怕的是努力后发现自己不过如此,只能碌碌无为平庸一生。

    小说《山月记》里有这么一段话:我深怕自己并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而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

    我们很矛盾,时而自大,自命不凡,时而又自卑,怕自己不过尔尔。

    与其这样,倒不如接受肉体凡胎,不必为够不到的目标而焦虑。在知道了理论的同时,踏踏实实落实行动—试错调整—再次行动,纵然真理无穷,有那么一点进步,就自然享受进一步的欢喜。

    大多数只是嘴上讲知行合一的人并不懂什么是“知行合一”,而真正懂的少数人,都在实实在在做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行合一”式的自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toua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