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家园】
我发现一个人所有的行为模式和情感表达,都是在他有限的认知之下。跳出他的成长轨迹和认知范畴给予评价,是有失公允的。
以上感悟来自周末家庭小聚,人物样本是我爸妈。我对我爸妈向来心有芥蒂,夸张点说,属于爱而不得、因爱生“恨”的类型。
作为家里不被重视的二姑娘,和根正苗红的留守儿童,从小在漫长的忽视下长大,造成了患得患失、疑窦重生的性格状态。一方面认定自己不被爱,一方面又极度渴望爱。
但别误会,对于我们穷人来说,原生家庭的参差只是人生挫折的很小一块儿,不造成致命的心理伤害。整体上,我依然没心没肺,长大后和父母关系也趋于和谐。
不过,我以为童年时期与姐弟之间的“明争暗斗”,和成年之后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直白毒舌,让爸妈对自己的关爱缺失,多少有点触动和反思。
然而那天听完我爸的酒桌言论,好气又好笑。发现一直以来是自己内心戏太足,其实他们浑然未觉,反而自我感觉良好。
我爸说的是,他一点儿也不重男轻女,从小践行穷养儿富养女,两个姐姐衣服鞋子穿得比弟弟好,生活费比弟弟多,教育一点儿不少。尤其是对我,一向娇纵,言听计从。
不像隔壁某某某,家里好吃好喝全留给儿子,姑娘们在旁边干舔嘴皮子。五个女儿早早辍学,打工供弟弟读书,给弟弟买房买车,儿子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却应有尽有。
说到激动处声调高昂,仿佛头顶自带佛光,光明普照大地。旁边叔伯婶婶纷纷触动,热烈附和,在农村做父母的,对待女儿到这个份上殊为不易,叮嘱我们今后一定要好好回报他俩。
我实在听不下去,当头一盆冷水,这是你们应该做的呀,再接再厉,还可以做得更好。我和姐姐当然会孝顺你们,那也是我们应该做的,和回报扯不上关系。亲情就是这么回事嘛,血浓于水,各尽心力。
我爸哈哈大笑,说对,亲人之间没有什么回报不回报,你糊涂一生,总算说了句清白话。我姐吐槽,她才多大,就一生了。再说你们的重男轻女,在心理上不在行为上,在实质上不在形式上。
小堂弟在旁边突然嚷嚷要吃排骨,这个话题打岔过去。我和姐心照不宣,也不再拉回交锋。因为突然间明白了,开头的那段感悟。
平心而论,放在农村的大环境下,我俩确实还算幸运。不缺吃、不少穿、有书读,不用做扶弟魔,还有发挥任性和保留自我的余地。
但也知道,从毕业那一刻起,不平等的辛丑条约已然自动签订。以后女儿们生死由命,儿子们富贵在爹。家里的资源默认由弟弟继承,哪怕只有两亩薄田、三只水鸭。
物质上区格不明显,意识形态上就很显然。我爸妈倾其所有给弟弟娶了媳妇、买了车,依然愧疚得无以复加,因为按照地方风俗,最好还在大城市给他买套房,并且帮忙负担养娃,才算功德圆满。
而女儿们不勒令退学,不要求她们呆在家乌鸦反哺,在生存物质上一视同仁,已经秒杀一众农村父母。如果出嫁再添点嫁妆,更是锦上添花,简直能成为四邻八舍的楷模。
其实,这种见怪不怪的约定俗成,不仅农村,城市也比比皆是,只是表现得更为隐蔽。也不是不能理解,毕竟男权社会几千年,而妇女解放运动不足百年,废除了裹脚,可以上桌吃饭,争取到学习和工作的权利,已经是了不起的成绩。男女平等,道阻且长。
所以这样想,决定今后不再屡屡抬杠爸妈。毕竟说再多他们依然一头雾水,被要求打心底一碗水端平,相对他们的知识结构,是一道超纲命题。何况,他俩也不是什么既得利益者,反而觉得自己委屈巴巴。
例如我爸,做梦都想要孙子,前年得了个孙女。观念上落寞失意,情感上欢天喜地。一方面对小侄女溺爱得不行,一方面又羡慕嫉妒抱上了孙子的老友们。
围观他这种意愿与情感的拉扯,克服传统观念的努力,也蛮有趣。一直毫不避讳自己喜欢儿子、想要孙子,但能始终做到善待女儿、疼爱孙女,还算义气。
父母已经老了,和他们继续较真没有意义。主要是人到中年成熟了,明白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众生皆苦。
看清事情真相,于是放平心态。相信时代奔腾不息,后来者居上,小一辈的女孩儿不必再体会我这种心境,不失为一种胜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