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落尽,一往无前

作者: 暮君盛名 | 来源:发表于2020-07-14 13:51 被阅读0次

    文/慕君盛名

    转折一词,经常用在文学作品批语中,一个故事的能否吸引人的目光,必然看作者设计的转折点是否巧妙,是否吸引读者目光。

    可如果将它放在人生道路上,那将是老人常说的劫数。这劫数是天定,是人为,未可知,同样这转折是好,是坏,也未可知。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都是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发生的,我们好似无力去改变,但真的如此吗?

    苏轼一生跌宕起伏,少年参加科举因清新洒脱的文风获得一代文豪欧阳修的青睐,进而声名鹊起,本以为就这样一脚踏入仕途,从而青云直上。哪知家中传来母亲病故的噩耗,随父回乡守丧,等到守丧期满,再次应试,一举中第。

    可没多久父亲去世,兄弟二人扶柩还乡,守孝三年。等到再次回到京城任职,朝中已是风云变幻,震动四方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刚刚开始,现在的朝廷早已不是苏轼二十岁时见到的一片祥和,因为反对新法自己曾经的恩师欧阳修也被迫离京,苏轼作为欧阳修的弟子也被朝廷排挤,可他仍然固执上书,终究惹怒了王安石一派的新法党。苏轼只好自愿请离,可他不知道人生的转折点才刚刚开始。

    元丰二年也就是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等人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有用语暗藏讥刺朝政,随后又牵连出大量苏轼所作的诗文为证,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来又在御史台狱受审,苏轼在这场无妄之灾中受尽苦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因乌台诗案牵连人士众多,虽然最后苏轼没有被杀头,而是被贬官,但也让苏轼对朝廷心灰意冷,他经历此等变故后,即使后来仕运有所发展,写的词也很少再有抒发政治豪情,大多是自由洒脱的人生感悟。

    我们最熟悉的两首词,《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文中抒发乐观豁达的人生观,与友人共坐舟中,共享自然景色,杯盘狼藉,不知东方既白。

    乌台诗案可以说是苏轼人生中最大的转折,可是也是因为这场转折,我们才真正认识到了苏轼,这位伟大的词人也才真正变得洒脱,所写的词不再拘泥于朝廷政局,而是山水人间,词的格局阔达。

    试问如果没有这场转折,我们还能遇到这样一个不羁的词人吗?如果经历这个转折后便一蹶不振,从此籍籍无名淹没在宋词的长河之中,我们还能知晓他吗?答案肯定是不能的。

    转折虽然是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发生的,但是经历过转折后的人生还是由自己去摸索。“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说明人对事物的发展是有一定影响,这影响可大可小,掌握权在自己的手中,所以如果以后遇到人生中的转折,别害怕,继续前行,只管相信自己,你是最棒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繁华落尽,一往无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toxh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