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饭,看见路边摊上卖草莓,想着新鲜草莓也快到末季了,便和女儿过去准备买一点。
“草莓多少钱一公斤?”
“15”摊主是个中年女人。
“少倒点,一公斤以内。”我说。草莓不好存放。
“好嘞”那个女人掂起筐子,一颠,一倒,远远超过了我们要求的数量。
我说,明明说最多称一公斤,你估量不出来吗,偏要倒这么多。
那女人说,哎呀,倒多了。不然再倒回去?
我嫌麻烦“算了吧!”
遇到这种情况,大多数的顾客都会和我一样,嫌麻烦,选择接受,而不是坚持己见。
还差五角钱凑一个整数,她手脚麻利地捡了几个颜色浅没熟透的草莓放进袋子里。
回到家,我们摘草莓蒂,才发现上当了,摆在路边时筐子表面的草莓,基本还算个大光滑鲜红,打开袋子,女儿一会儿功夫就捡出一大堆不能吃的,软的,坏的,不熟的,快有一半了。
怪不得那个女人急不可耐地多倒那些给我们,再放下去,估计都要坏了。
我们顿时没了吃的心思,草草从表面挑了几颗好的,洗净撒白糖,吃了,其余的都倒进了垃圾桶。
我不由联想到上次花七十元买的榴莲,干透了,一块没吃,全扔了。
我趁机说,以后你上大学了,不要在小摊上买东西。
她说,不会的。
我们来看看卖草莓女人的操作。
首先是以次充好。把不好的草莓放到筐子后半部分,前半部分靠边的地方摆上精挑细选出来的,装点门面,给别人倒的时候,筐子底部一掀,筐子后面不好的草莓率先进到袋子了,被上面好一点的遮挡了。
这一系列动作,所用力度和火候,高低起伏,非一朝一夕之功,必得经过长期训练。
其次是装糊涂。别人要不到一公斤,她倒出来一公斤八百克,还作出一副无辜的样子,她总结出经验是,绝大部分的人都会将错就错,商贩女人恰恰是抓住了这个心理。她不是不知道一公斤的量是多少,是她知道大概多出多少是顾客可以接受的范围。
绝大部分的人会欣然接受,无所谓,多就多点,不以为意。一小部分的人会责怪她倒多了,她便说,那就倒回去一点?埋怨的人中绝大部分人便也如我消了怨气,不再追究,可能最多只有1%的人比较较真,要多少就多少,让她倒回去,这类人可能有点类似强迫症,也可能是认清他们的伎俩,不想惯他们毛病。
那也没关系的,对他们来说,1%的人只是生活中的小插曲罢了,有那99%的不介意的人,对他们来说就足够了。
同样的,买了坏草莓,大多数人也会选择不去追究,有的自认倒霉,去找嫌太麻烦,也没两个钱,为这点事专门理论,没面子,如果遇上那人胡搅蛮缠,倒打一耙,抢白你说,她卖的时候没问题,当时为什么不仔细看呢?耗时费劲,没意思。没精力。
这是大多数中国人要面子,宿命论观念在人际关系中的体现,还有与世无争、因循守旧、知足常乐的心理作用,平衡了本该有的愤怒和怨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这则名言不也在教别人忍嘛,仿佛计较了就是小肚鸡肠,就是不大气,就是挑刺。
于是,那些人便越发的有恃无恐了。
记得很多年前看过一篇文章,说一对夫妇专门在大学门口卖水果,生意特别好,他们发现一个规律:他们的顾客从不讲价,不挑三拣四,不看秤,不细算账,而且,他们分析出顾客的心理:顾客在他们面前有优越感,认为他们很辛苦,认为他们穷,想当然地把他们看成弱势群体,于是会经常照顾他们的生意。
后来那对夫妇总结出的经验是,这些顾客是最好骗的,于是他们放心大胆地以次充好,秤上做小手脚,算账的时候糊弄。然后用赚得的钱在老家盖了漂亮的两层楼。
人们啊,当你支付自己的善意和同情时,也要警惕,愿善良不被视作愚昧,愿你不被当做傻瓜。
如果每个人都选择了忍气吞声或听之任之,实际上就是纵容了那些投机取巧的人,任他们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下午,开车经过那个摊点,我本来是想摇下车窗对那个女人说“赶紧把你的草莓扔了吧,都是坏的!”
但我终于还是没有这样做。
你瞧,从固有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中挣脱出来,好难!
原创文章,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