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读后感(十五、十六)

作者: 周卫英 | 来源:发表于2018-05-19 11:54 被阅读10次

    十五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这句话现在每个人都理解,都会说。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最早是孟子说的,也很少有人愿意用规矩约束自己,很少有人守规矩。)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这句话现代人都会说。我今天才知道是孟子发明的,更证明了余秋雨先生的话:“现代人说的话,其实古人都说过了。”老子早在《道德经》里曰:“无为而无不为。”

    不为,就是守规矩,守戒律,就是放下,得道。为就是承担、提起,成方成圆,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是道的作用。)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原来成语“一曝十寒”是孟子发明的。孟子善于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他的思想已经变成成语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

    (5)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道德经》曰:“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做事急而猛的人必然缺乏耐力。而成功在于持久,不在于速度。修行的功夫在于慢,而不在于快。)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快乐是想出来的,烦恼也是想出来的。求知识必须会思,求智慧也必须会思,而思的极致就是冥想,就是不思。)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也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孟子生活在最动荡混乱的年代,所以忧患意识很强。我们的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也是为了唤醒人民的危机感。

    佛陀说人世间苦空无常,安逸快乐只是短暂的错觉,是梦幻泡影。)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道德高尚的人地位越高,对社会贡献越大。道德低下的人处在高位,对老百姓的危害就非常大。所以决定一个人成就的是品德,而不是能力。)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仁就是爱心。有爱心可以走遍天下。没有爱心,身体都不会健康。)

    (1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赢天下不是靠武力可以实现的。国君仁德,百姓必然仁德。内心没有对立,没有敌人,外面就必然没有对手。战胜和超越自己的小我,就是最强大勇敢的人。)

    十六

    “自暴自弃”语出《孟子·离娄上》:“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说:“自己戕害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什么话说;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所作为。说话诋毁礼义,这叫自己戕害自己;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这叫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们最安全的住所,义是人们最正确的道路。空着安全的住所不住,舍弃正确的道路不走,真是可悲啊!”

    现在每个人都会使用“自暴自弃”这个成语,但是意思已经和孟子的本意差别很大。我们忘记了这个成语的出处,也不知道它本来的含义。

    语言的普及,也存在意思的歪曲。境界很高的一句话,现在却变得通俗而且庸俗。所以学习一定要追本朔源,读书一定要读圣贤经典。否则我们无法知道自己的浅薄和偏执。

    (2017.11.20)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孟子》读后感(十五、十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kvo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