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是美籍奥地利人,在他从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出来后,创办了治疗学派 - 意义治疗与存在主义分析。而这本书就是他的集大成者。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作者主要描写了他在集中营所经历的事情,第二部分则重点叙说了他自己对于意义治疗的一些观点。
从作者的集中营生活中,我们了解到关在里面的犹太人什么都没有了,就连每个人的名字也被一个编号所取代,每个人变成了一个个的物品,或者被用于挖地道,修铁路的人肉机器。每个人不仅仅面临极度的饥饿和睡眠,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精神也在极端的环境之下而异化成了非人。每次站队都是一次在和死亡进行较量,而这种较量只能靠上天的眷顾和怜悯,自己却无能为力。从这一点看,作者自己反而作为一个幸运儿而一直坚持到了纳粹的失败。
第二部作者大致给我们呈现出了意义疗法的一些主张,他根据当时美国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的一些存在之虚无或者无意义感等心理现象,例如抑郁(depression)、愤怒(aggression)、成瘾依赖(addiction),而提出的意义疗法。我们要想摆脱这些无意义感,我们就要去发现我们生命中的意义(本书的标题:Man's Search for Meaning),作者列出了寻找生命中的意义的三种方式,第一,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如成就或成功)。第二,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如真善美,通过体验自然和文化或体验了一个人的独特性——就是说去爱某个人)。第三,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如积极的忍受苦难)。
二,我的感触
① 什么都没有了
在亚瑟米勒的剧本一一《维希事件》(Incidentat Vichy)中有一幕,讲的是某位中产阶级上层的绅士向占领他所在城市的纳粹军官出示自己的各种荣誉证书,包括大学毕业证、杰出市民推荐信等等。纳粹军官问道:“这就是你所有的东西吗?”绅士点点头。纳粹军官立即将这些东西揉成一团,扔进了废纸篓,告诉他,“很好,现在你什么都没了”。于是,绅士彻底崩溃了,因为于他而言,做人的尊严依存于别人对自己的尊重,没有尊严,精神也随之崩溃。对此,弗兰克尔会争辩说:“只要我们拥有自主选择如何应对处境的自由,我们就不会一无所有。”
为什么会什么都没有了,关键就是因为这位绅士完全被物化了,被标签化了。他不在是一个人,而是一个被贴上各种荣誉证书标签的商品。
我们现在的社会,就是一个被物化了的社会,如果你考了名校,例如top2、985、211这些的标签帖在了你的身上,不管你的真实水平如何,别人在心理上有点“不如”你的意味,反过来说,如果你名落孙山,而和自己同样出身的同学却考了很好的成绩,你就会有种“抬不起头”的感觉,这种抬不起头的压力感是无形的,他可能伴随你很多年,直到你获得里新的标签,而这种标签是社会上所认可的时候,你又再次有了“抬起了头”的心理,压力感也就消失了。
② 心理的解压病(二次伤害)
我们要认识到一个人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一旦得到解放,反导面临着某种危险,尤其是在巨大的心理压力突然消失的情况下。这种危险在心里的意义上就是心里的解压病,正如潜水员突然离开浅水层会损害他的身体健康一样犯人突然从高度紧张的集中营得到解放。也可能遭受道德和精神方面的损伤。
道德上出现道德出轨,因为获得自由以后,他们觉得自己可以随意而轻率地运用自己的自由了。对他们来说,唯一改变的是现在他们由被压迫者变成了压迫者。
精神上也可能损害囚犯的人格:回到原来正常生活后的心酸和理想情况的幻灭。
心酸是因为在家乡碰到了许多不如意的事。回家后,他的发现人们在许多场合遇到他时仅仅是怂怂肩膀或说上几句怪话,他就会觉得难过,会问自己凭什么还有经受这一切,当他到处都听到类似的话:“我们不知道还有这事”,“我们的日子也不好过”,他就会问自己,他们难道就不能说点别的?
幻灭的体验也是不同的,那不是因为犯人周围人的言谈,而是因为命运本身的残酷。一个男人好几年都在想自己的苦难已经达到了极限,却发现苦难还没有完,他还得经受更多、更深重的苦难。
③ 存在之虚无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感觉。其实是由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得到解放,人们作为动物所具有的安全感本能已经丧失了。进而,人们还丧失了告诉他必须做什么的本能。
为什么说,在你忙的时候是充实的,不忙反而容易胡思乱想。意义就在这一点,我们的物质财富是多了,但精神财富还没能跟上物质财富增长的步伐,导致我们的精神财富的匮乏问题开始凸显了出来。过去,我们精神财富也很匮乏,但我们没有时间去理睬它。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过去还是在第一第二阶段,现在我们上升到了第三,第四甚至第五阶段,这些关注精神需求的阶段开始凸显出来,就形成了我们的无意义感,空虚感,现在我们正是要去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理论,我想存在主义应该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

三,我的看法
作者写的第一部给我的感觉有点啰嗦,逻辑还有点混乱,搞得我在阅读第一部分作者的经理的时候,反而不能沉浸在故事中去,很多次当快要身临其境时就跳出哪个环境了,也就说他的故事趣味性不是很高。
第二部分,可以看出作者试图想把自己的一些所思所想的片段连接成一个整体,可是这个毕竟不能算是真正意义的教材书,作者在序言中也说了,篇幅有限不能详细解说。可以说这是一本关于意义治疗的个引子吧,如果真正想吸收到作者的某些思想和观点,还得另外参考其他的书。而我接下来想读一读《存在主义心理治疗》这本书,虽然是不是关于意义治疗的,但比个人感觉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比意义治疗看待问题更加深刻。
四,本书特色
本书内容不算太多,只有10万字,能够很快的看完。
作者翻译的很好,简直行云流水。
是一本难得的心理学方面的书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