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克多·弗兰克尔出生于1905年,1997年去世,几乎涵盖了整个20世纪。他在3岁的时候就决心要做一名医生。在自传体回忆录中有提到自己:“花几分钟时间琢磨生命的意义,尤其是未来日子的意义以及对我的意义”。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从小就在考虑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与己、与社会、与国家和全世界各式各样的人和事物的生命到底意义何在?这样伟大的思考促使他不断询问,最终走向了精神治疗专家的道路,成了一名医生。这本书一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自传体部分(集中营的经历),第二部分是理论部分(存在主义分析治疗)。作者在自序中说:如果数以千万的读者去购买一本标明能解决生活意义的书,那说明这个问题一定是当下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这本书出版后在美国和其他国家共发行1200万册,多少学者,老师和学生以及其他有这方面问题的精神病患者还有医生们一起关爱的书籍。这可以看的出来这本书作为畅销书还是有理由的,不单单在那个时候需要这样的书为我们解决当下问题,同样在这个时代也是如此。世界上有两(且只有)类人——高尚的和龌龊的。任何地方都有这两类人,人类社会的所有团体中也都有这两类人。而我们不管是身处在极其残酷极其扭曲的集中营,还是身处在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也是如此。我们都会遇到不可避免的厄运,同时也就会遇到通过勇敢面对苦难而实现道德提升的机会。前面的那一类人就会紧抓机会采取积极的态度挑战各种苦难和挫折,使其变得欢乐与满足。而后面的一种人则是采取消极的态度来面对这样的苦难和挫折,得到的结果只会加剧痛苦,削弱快乐、幸福和满足感,甚至导致抑郁或者疾病。在苦难中,一个人可能仍然保持勇敢、自尊、无私,也有可能为了自我在激烈的斗争中丧失了人的尊严而无异于低等动物。所以,作者的核心理念就是提倡: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任务和使命。
尼采的一句话说的是:“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这句话多次被作者在文中引用。在集中营里那些死去的狱友他是持嗤之以鼻的态度来加以对待的,因为这些人死亡的原因不是因为缺少食物和足够的药品,而是因为缺失对未来的渴望和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的原因。其实,不单单是他们这些集中营的人这样,我们也是如此。每到星期天或者假期的时候,我们都会感到无所事事,有一种崆峒区的幻觉。在工作了一星期后突然觉得好像生活没有了意义一样,因为缺少了工作的档期填充,然后觉得心中特别空虚。那么接着就会变得抑郁、暴躁和药物依赖。作者把这叫做“存在之意义”,“存在”有三种含义:(1)存在本身,比如人特定模式的生存;(2)存在的意义;(3)对个体存在之意义的追求,即对意义的追求。而星期天正好是我们找不到“存在”在某种特别环境和方式下时,我们不知道它的意义是什么,所以星期天或者假期我们会觉得空虚,觉得一点意思也没有。作者说如果活着就一定要明白自己为什么而活,知道为什么而活也就知道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他告诉我们一般有三个途径可以找到生命的意义: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作者正是运用了这三个法则最终从残酷无情的集中营活着走出来并且还能从事精神病治疗,不单单继续从事这项工作而且还创建了“意义疗法”这一新的伟大心理治疗法,同时还出版了这本有意义的书籍。他在集中营里不停地思念自己妻子(虽然不知道她死了)还有家人。同时不停地采取一些积极的态度面对困苦,比如幽默的玩笑,比如每天带有最精神的态度去出工,给党卫军和囚头们良好的形象。总之,对生活是充满向往的。作者在文中也提到:我们期望生活给予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对我们有什么期望。我们不应该再问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而应该像那些每时每刻都被生活质问的人那样去思考自身。所以,作者最终才会走出奥斯维辛集中营并发表了这本书,我们才有机会看到它和学习它。
有时候在面对生活中的这堵墙,我们会遇到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它们会拿走你很多东西,也可能会包括你的生命(比如绝症,比如文章里提到的集中营这样的经历)。但是它唯一无法剥夺的就是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比如得了绝症可能活不了多久的人,有人会采取积极态度面对疾病,有人采取消极态度面对疾病。结果是两个都可能死亡,但积极的会活的更久更有意义,消极的会活的痛苦又极其短暂。所以,在面对这些不可控的力量面前虽然无法战胜它但可以笑看它,让生命在那一刻变得更有意义。本书《活出生命的意义》原版前言编撰者戈登·奥尔波特在前言里说:生命是充满意义的,人们要摒弃环境的侵扰,学会追寻生活的意义。他还强调,生活是有终极目的存在的。这个存在也许就是尼采说的那句话“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才能最终到达生活的彼岸,寻找到生活的终极目的。
这本书第一版出版在1962年,第二版比较晚点。那么对于我们这些后人来说,是无法理解那些曾经在集中营里经历过的人,他们的一些感受,我们会对有过这种经历的人持有错误的同情心态。我们这些外人对于囚徒之间为了生存的残酷斗争一无所知。这是一场为了每天的面包,为了生活,为了朋友的斗争。每个进入到集中营的囚徒都会经历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忍心看到别人受到痛苦的折磨,很容易生出同情心。第二阶段是眼睛不会再躲避这一切,开始变得麻木不仁,冷漠、迟钝,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唯独对活着还有一点激情的期盼。这样的集中营生活我们何曾遇到过?又怎么可能会经历过?更不会明白作者或者经历过那些的人们中的感受。这不单单仅仅只是摧毁你的肉体它还摧毁你的灵魂,双重折磨。灵与肉的煎熬又有谁了解其中的痛苦?这就是不可抗拒的力量给予我们的一种考验,所以,作者提出了生命的意义,也创建了意义疗法。作者的贡献非常大,向作者致敬!向所有为世界做出贡献的人们致敬!!
这本书是一本心理学书籍,对于想研究这方面的人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喜欢的人可以去看看,我给五星推荐!!!
2019/03/05 00:19
孤独中的寻觅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