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参加21天打卡,30天训练营,90天挑战等。我大致罗列以下情况,看看有木有你的身影?
1、刚一开始就放弃了,理由是时间安排不过来,实际情况比自己预想糟糕得多,为了让自己有些时候我们有考虑
2、中途破坏规则出局,理由是应酬太多,晚上太晚又喝酒,思绪混乱,一慌忙就错过时间。或者敷衍着打卡
3、自动放弃,理由是我当初来时是因为谁谁推荐,既然他说好我就来试试,反正也不需要花太长时间。
或许还有千千万种版本,或许有些情况也有自己的身影。但我并非今天来数落大家。因为我也是其中一员。
这一次,我又走在了90天挑战的路上我想分享我成功的体验给大家。接下来我把自己复盘的全过程记录下来,最后再给予总结。
复盘全过程
一、简单总结下完成进度
1、90天目标是"制作会籍顾问新人培训手册‘’
90天衡量标准:让新员工通过这个手册学习能够掌握60-70%的内容,并通过全部考核。
50天成果:基本上完成,新员工按照此内容基本上能掌握60-70%
2、中间10天:更换目标,贪多,反而中途浪费了些时间,也打乱了节奏。但这10天也感谢教练的指引,还好及时纠偏。
3、最后30天目标: 把培训手册分为入门篇和进阶篇
30天衡量标准: 让80%员工能够顺利通过入门篇上岗,让通过入门篇学习的员工中70%能够通过进阶篇。
(前17天完成)
二、根据AAR深度复盘
1、我设定此目标的初衷是什么呢?
A、节省新人的培训时间
B、在自己公司形成体系,可复制
C、逐步扩大影响力,对健身行业产生影响,但先从AB两步开始。
2、当初设定目标的进度和实际完成进度之间的差距是什么?为何会有这样的差距?
A、最初设定时间进度时,是担心自己怕因为临时有什么情况,根据自己大脑的框架来设定所需要完成的时间,而且还提前给自己预留了几天就是来应急突发情况。而实际在执行的过程中,发现完成所花的时间并不需要太多。
B、为何会有这样的差距?我想应该是在制定者和执行者之间的角色定位是比较符合人性,制定者把可能发生的情况都提前想好对策,即使执行的过程中出了差错也可以补救。执行者一旦没有出差错,中间再给点激励,那么就会超额完成。我想这个激励应该就是时刻点燃执行者的初心。
3、从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什么?
A、设定目标时,对目标缩小范围,当不能缩小时,它就是可执行的计划。
B、衡量的标准: 衡量机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反复斟酌,让旁观者看到都一目了然。最后一旦定下来就不要随意调高或降低标准。
C、区分好计划制定者和执行者的角色,制定者需要反复思考执行时可能遇到的状况以及解决方案,确保计划的合理性、可行性以及最终达成。
D、定期复盘,如未跟上进度,速度调整计划;如跟上进度,从高度和深度出发,再看还可以怎样做得更好。
4、如果让自己重来,你会怎么做?
A、中间的10天时间不再浪费。
B、在给员工做培训时,得到的反馈信息,要第一时间记录下来,这些反馈都给我很好的启发,来帮助完善培训手册的内容。
C、把做好的内容也发给老员工,也从他们的视角去完善,切记闭门造车。
在整个挑战的过程中,我想与大家分享3个比较重要的点,或许对大家设定目标挑战有帮助。
1、设定目标时,尽量把目标细分,细分到什么程度呢,从形容词入手,分到不能再细分为止。再把细分的目标拿出来对标时间,有可能细分目标就是你的行动步骤,再把这些你做的行动步骤再归纳一个大的目标。
2、计划设定一定预留出复盘的时间以及不可抗因素导致目标推迟的时间。
3、区分好目标制定者和执行者的角色定位。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咱们想象下上司和下属的角色,对应目标制定者和执行者,上司制定任务,下属执行任务。那么制定者需要做什么呢?除了按照smart原则制定计划,还需要考虑执行者万一中途出状况,把备选方案同时考虑到,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完成任务。
下属(执行者)状态出问题了,上司(制定者)需要鼓励鼓励,不能一味责备。
下属(执行者)方法出问题了,上司(制定者)还需要协助下属找到问题与答案。
是不是很熟悉的场景?把上述两个场景就合二为一,就是自我教练自我对话。
谢谢大家花时间看完,如果你觉得对自己或别人也有帮助,也希望转发给你需要的朋友。也欢迎提出你的体验一起讨论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