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63.《行为》解读6:童年的阶级

63.《行为》解读6:童年的阶级

作者: 万万千千 | 来源:发表于2019-12-02 21:02 被阅读0次

    成年以后,我们经常会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因为,对于成年人,我们可以主动的去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们成年人有主观能动性。

    但是儿童不能,儿童是无辜的。他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基因和成长环境,他们的大脑刚刚开始被修剪 ,他们意识不到家庭对他们的影响,他们只能被动的被家庭塑造。

    童年会怎样影响人的一生呢?

    童年的本质,是压力的问题。家庭是童年的关键,家庭的关键是阶层,阶层决定生物学压力。

    这个残酷的事实,还好我小时候完全没有听说过。要不然我应该就不敢和那些出生好的孩子一起玩耍了吧。

    1.堕胎合法化导致犯罪率下降

    有些人根本就不适合当父母,他们不该生孩子,因为他们本身处于阶层最底层,也许过着酗酒,吸毒的生活,想象一下,他们生养出来的孩子大概率会长成什么?

    上世纪90年代,美国各地的犯罪率奇迹般地降低了,人们对此感到惊喜,对此作出解释是,可能警方实施了有力的安全措施。

    后来维特等人找到了一个合情合理的原因:堕胎合法化。由于六七十年代堕胎合法化以后,让那些生在错误家庭,出生就意味着将来走上犯罪道路的孩子,没有出生。

    所以,20年后犯罪率就降下来了。

    其次,就算生下来了。小时候营养不良,也会影响大脑的发育,智力水平也会跟不上。如果同时再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受到父母虐待,孩子的大脑发育也会受到影响。

    压力会导致“糖皮质激素”的荷尔蒙水平升高。儿童可能并不能理解什么叫压力,但是处在压力的环境下,并不妨碍他们产生同样的生理反应。从小缺爱,常常生活在惊恐状态的孩子,等于是把大脑浸泡在了糖皮质激素之中。小时候的我,体内糖皮质激素应该是爆表的吧!

    社会经济越低的孩子,感受的压力就越大,他的糖皮质激素水平也就越高。如何看一个孩子是否被糖皮质激素影响没有,看这个孩子的认知能力,互动能力,自控能力,和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怎么样,糖皮质激素还会妨碍额叶皮质的生长,还可能损害负责学习和记忆的海马体。

    也就是说,这些孩子大量的精力拿去感受恐惧,愤怒,压力了,以至于他们对待他人,对待学业都没有太多的兴趣。

    他们的杏仁核非常发达。哪怕是压力已经消失了,他们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有些可能永久恢复不了。

    对于这个解释,我深以为然。在经济条件紧张,没有关爱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到五岁左右就能明显看出孩子的木讷,不爱打闹,没有欢声笑语,也不爱与人互动,就连孩子天生自带的好奇心也没有。

    童年的逆境,还会影响多巴胺系统,让人无法体会快乐,长大以后容易对酒精上瘾,或者患上抑郁症。所以,如果看到一个成年人业余爱好只有喝酒,可以想想他是否也是家庭的受害者?他并不是爱喝酒,而是他的多巴胺系统没有办法满足他的快乐,他需要依赖酒精来寻找快乐而已。

    有些孩子的家庭经济条件不错,但是由于童年时期可能长辈有家庭暴力,殴打过其他人,哪怕孩子自身没有被虐待过,但是对家庭暴力这种耳濡目染的行为,也会影响孩子长大以后的精神状况。

    所以,童年的阴影,大多离不开缺爱,虐待,暴力,欺负,以及贫困,这些因素共同的起作用。

    想要战胜这些因素,成长成一个健康阳光的正常人,那么这个孩子要么依靠强大的基因,要么依靠自己超过常人的努力,去给自己塑造一个超级强大的额叶皮质才行。童年的阴影越多,战胜这些阴影就越难。

    所以,我努力并不是想像普通人那样追求成功,我只是想像普通人那样活下去而已,有时候,这一点都很难做到。确实,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去治愈。

    当然,这个社会并没有多少家庭天天处于家庭暴力,也没有多少父母真的喜欢虐待自己的孩子,那么怎么还会有这么多问题孩子呢?原因是原生家庭的阶级太低。

    有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把一只刚出生的猴子单独喂养,每天吃饱喝足,就是没有让它见过自己的母亲,甚至也没有见过其他猴子。

    等把这个猴子喂养到一定阶段,再把它放回群猴,它还是该吃吃该喝喝,也不怎么和别的猴子起冲突。

    但是他完全没有“阶级感”,对猴王没有尊敬也没有害怕的意识,但是可能对一只瘦小的地位很低的猴子很害怕。

    它与其他猴子互动的时候,动作和时机几乎完全不对,实验室猴子明显吃亏更多。对于这个猴子来说,最需要学习的是社交知识,也就是找准自己的位置,这原本就应该由母猴子来教育的。

    看完这个故事,我感觉自己就有点像这个实验室的猴子一样,也是没有阶级意识,真正位高权重的人,我没有太多感觉,没觉得有多了不起或者害怕;倒是身边打杂抢烧的隔壁村民可能让我觉得更惊恐,所以我的社交动作也是各种畸形和不合时宜,这个问题值得反思。

    好在,社会的教育资源,大体上让各阶级的孩子有了一次公平受教育机会。但是你仔细观察,家庭对于儿童的养育的阶层还是无处不在的。

    人类学家认为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育儿方法,但是不同的养育文化造成了不同的价值观,那个价值观,恰恰是由阶层决定的。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纬度把家教大致分为4个风格:

    低要求,低回应(忽视型):意味着家长完全不管孩子,彻底放任自流。哈哈,我父母光荣加入此列。

    高要求,低回应(专制型):家长对孩子要求极其严格,但是孩子怎么想无所谓,不关心。这种孩子表面很服从,但是内心有不满,长大以后社交能力不行,做事凭经验。

    低要求,高回应(放纵型):家长乐于满足孩子各种要求,但是疏于管教。孩子长大以后自控能力差,无法经受挫折,做事不计后果,社交也不行。

    高要求高回应(权威型):严格管教孩子,同时也关注孩子的需求。这种家庭成员之间边界意识都很明确,孩子努力达成家长要求,还有自己的自主性,长大以后工作社交表现都不错,而且特别独立。

    研究表明,教养方式和经济地位高度相关,地位高的家长倾向于权威型和放纵型,经济地位低的家长倾向于专制型和忽视型。

    根据研究,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地位低的家庭如果真的开始管教孩子,各阶级的家长用的词汇也完全不一样,贫困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以防御为主:别乱跑啊!这是你的东西,别让别人拿走啊!有人打你你就打回去!这是因为这类父母天天生活在物质匮乏之中,每天想到就是如何保护好自己不被伤害。

    中等家庭的家长会对孩子说:你要出人头地,要得第一名!

    上面两种方式都比较专制,因为他们的外部环境都不算太好,他们必须时时与恶劣的环境抗衡。

    而上层社会的父母,更多使用权威型,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更多使用“成长”,“探索”这类词汇。

    所以,因为阶层的不同,有的孩子生活在威胁之中,有的孩子生活在机会之中。

    好消息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非常有限,孩子上学以后,受同龄人影响更大,集体生活会让孩子感到更加平等,所以公共教育是人类伟大的发明。我就是受益于学校教育的人,因为真正改变我的,对我有积极影响的,是学校里那些曾经同行过的老师同学们!

    无奈,坏消息是,越是坏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就越深渊。他们可能要用一生时间去疗愈自己,也有可能一辈子也无法走出这场轮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63.《行为》解读6:童年的阶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txqg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