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炼字之道
律诗中的孤仄句,是诗词的忌讳吗?

律诗中的孤仄句,是诗词的忌讳吗?

作者: 梧桐树边羽 | 来源:发表于2020-03-06 00:06 被阅读0次

    这个问题由于牵涉到我上一个“平平平平平平仄”回答中的讨论,在这里一并回答。

    很显然题主这个关于“孤仄”的问题,有一个限定条件,那就是在律诗中。

    而关于“孤仄”这个概念,是格律诗并不重视的。因为如果按照严格的平仄格律来创作,是基本上不会出现“孤平”、“孤仄”这类错误的。那为什么相对于“孤仄”,我们平时说“孤平”说得比较多呢?

    因为“孤平”确实能引起吟诵不畅,所以共识为格律诗之大忌。而“孤仄”却不一定,而且由于其他平仄规则的限制,能出现“孤仄”的情况并不多,所以历来并没有把“孤仄”当作问题来看待。

    而且在诗词界关于“孤平”的定义也有几种,有王力版、启功版、王世桢版,并没有定论。关于“孤仄”就更加没有说法,我们在看到“平平平平平平仄”这种格式,自然地就想到孤仄,其实这种句子问题更严重的是在二四六位置上失替,与是否“孤仄”关系不大。

    比如“仄仄平平仄”,按首字不论平仄,我们作诗用“平仄平平仄”,这在“孤仄”认定中,除了尾字之外,就只有一个仄音,可以称之为“孤仄”;在另一个版本中,因为两平夹一仄,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孤仄”。

    可在实际创作中,这是没问题的。

    所以,在格律诗中,只要满足其他的格律要求的句子,“孤仄”并不是忌讳。

    顺便回答一下在上一篇解答“平平平平平平仄”出律的文章下面有人的回复举例。

    这位朋友举的例子是杜甫的《绝句漫兴九首之七》: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这位朋友认为这首绝句首句就是“平仄平平平平平”,第二句是“仄平平仄平平平”,这都是仄音极少,连平出律的格式。

    其实这是很简单的错误,是对唐音平仄划分的误解。

    古汉语的平仄划分和普通话是有区别的, 古时候的四声为“平,上,入,去”。而在平仄规律中,平还是平,上、入、去统统划入仄声。平声呢,对应普通话的一二声,“飞、肥”的音调,和现在是一样的。“上”就是普通话的第三声,“匪”的音调。“去”就是第四声,“废”的音调。那么“入”声字去哪儿了呢?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入声字已经消失了,发音“一,二,三,四”声都有。这个也就是平仄的难点所在了,在鉴赏古诗的时候,如果发现该发仄音的时候却是现代的平音字,就要去查一下这个字古时候的发音,是不是属于入声字。

    我们看第一句:“糁径杨花铺白毡”,首先“糁”字为多音字,这里读(sǎn),发仄音,散落的意思;“铺”为多音字,但这里确实读(pū),为平声;另外“白”为入声字,也发仄音,所以这句诗实际上的平仄标注为“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变格,是七绝的“仄起平收”格式。

    同理“点溪荷叶叠青钱。”中的“叶”、“叠”都是入声字,发仄音,平仄为“仄平平仄仄平平”,既不是三平尾,仄音也不少,符合“平平仄仄仄平平”的变格。

    根据平仄推导关系,可以得出整诗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我们只需要注意一下入声字,就会发现杜甫这首七绝完全是一首符合平仄格律的七言绝句,并不会出现“孤仄”现象。

    另有一点,杜甫作为格律诗的集大成者,在进入化境之后开启了追求拗救的突破,开创了一种专门突破格律的“拗律体”,后来黄庭坚的风格就走了杜甫的这一条偏路子。但是事实证明这毕竟是一条偏路子,即便是在才华横溢的唐宋元明清文人士子手中,也越走越死。

    我们今天学习格律诗,当以正格为基础,摈除诗病,等到哪一天大家感觉自己水平和杜甫、黄庭坚差不多了,再去追求拗律体吧。

    那也不要说什么突破格律了,彼时大家的水平足以开宗立派,横亘李杜之上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律诗中的孤仄句,是诗词的忌讳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tyee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