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斗米一尺布,少量粮食和布匹,足矣。富足的生活,人人都向往,只是过去无法拥有罢了。中国自商代社会已经以农为生。几千来,一个农业家庭最大的幸福,就是没有灾难发生,长期辛劳的耕种后获得好收成,这样可以保证一段较长的时间里不会挨饿(许进雄:99)。这就是为什么过年时,人们最爱贴的对联横幅是“风调雨顺”,企盼“丰衣足食”。
“斗”,看起来像个长柄的勺子。说文中的 “斗,十升也”,是中国旧时容量单位。十升一斗,十斗一石。古时人们用斗来量米,官员的俸禄也常用粮食量来计算,所以才有了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一说。
![](https://img.haomeiwen.com/i2053886/4c34767f71045060.png)
几千年来国人过得艰苦,却依然乐观积极。在过去,只要统治者能让人民吃饱饭,就已经解决了最大的问题。中国在历史上,一直饥荒不断。公元前108年至1911年期间,有记载的饥荒达1828次,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饥荒。其中十九世纪中下叶,因旱灾、饥荒和太平之乱,有超过六千万人死亡,相当于荷兰灭了不止三次。饥荒直到上世纪的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六十年代,还会常发生,直到改革开放后,中国才依靠内力和外力逐步解决了吃饭问题。
这三十年来,国人生活越发富足,对生活要求也越来越高。90后是不知道饥饿是什么滋味的第一代人。有意思的是,他们日常讨论如何健身和减肥,但见面依旧不改:“吃了吗?” 这是因饥饿记忆而沉淀下来的,最直接的关切问候。中国老百姓何时有过这么好的日子?从来没有过。我奶奶见过日本兵,经历过饥荒和文化大革命,大半辈子都在吃苦。而当回顾一生,她面带笑意,说:“我们终于过上好日子了!”
除了“吃”,人类还有一个一个永恒的主题,那就是“斗”(dòu)。“斗”最初的字形是两个人空手搏击,繁体字中的字形依然保存着最初的样子“鬥”。
![](https://img.haomeiwen.com/i2053886/22d4bafd0831b278.png)
斗量的“斗”(dǒu)字没有繁体。繁体字中的“鬥”(dòu),看起来和繁体的门(門)很接近。隶书中加了“豆”和“斤”,用以区别:
![](https://img.haomeiwen.com/i2053886/b2b0aa30b4d16509.png)
但在汉字简化的过程中,把“斗”和“鬥”合并了。这不仅混淆了两字的字源,还使得“斗”一字多音,实在不知道当时简化汉字的人对这两个字是怎么考量的。但简化后,将装粮食的“斗”和搏击的“斗”合并在一起,却产生一种奇妙的关联。
人们对影响收成的灾难感到恐惧,对导致家破人亡的战争更甚。古时人闲时种田,要打仗了就要被迫上战场。老百姓一直渴盼过一亩三分地,斗米尺布的小日子,知足常乐,没人喜欢打仗。吃饱饭只是基本需求,一旦发生战争,吃饱饭就会成为奢望。然而,为了争权夺利,总有一些愚蠢的人要挑起战争。
今天的我们,在吃饱饭后该关心什么?见面除了问“吃了吗?”,还可以再聊些什么?聚会除了吃吃吃,是否还有更多主题?“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是否也是新生活方式的选择?不是没有能力吃更多,而是主动降低物欲,最小程度地向大自然索取,从而将精力花在如何丰富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上。当人们少吃不斗时,生活便有了空间,留待用更美好的事物来充实。
注: 本文的截图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新上线的“汉字全息资源应用系统” http://qxk.bnu.edu.cn。如有侵权,请告知,将即刻处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