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荣、守其辱:明白荣耀的本质,其实没有什么了不起,就是平常人平常心。道是和光同尘,与天地合一。
句义:有尊荣屈辱是有分别心,修道人善救人,因人人的心性都相同,所以默默奉献而不为人知,如同天下之谷神,滋养万物而常常不被觉察,在这里让大家受益,而大家也不一定知道,还皆谓“我自然”,因为大家受益,所以德善富足。
朴:朴素,形容先天浑然一体之物,道的本质。
句意:德善富足,其修正必然回归到先天一炁的朴素状态,真实归于德,此为回复先天的第三阶段“真人修”阶段。
朴:道最补的状态,跟前面的婴儿更高一层境界,前面说“知其雄,守其雌”,你明明在“雄”的位置上,却把自己摆出“雌”的姿态。自己很厉害的,但是“守䧳”,没有什么了不起,有大家才有我自己成长的机会。这就像处于一种婴儿的状态,是一种混沌的状态,人家眼里没有这种名利之分。今天讲的“复归于朴”,“朴”是这个概念,您回到这种混沌的状态了,其实修道人一看“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大在意它,所谓的“荣”在人家眼里看没什么,所以人家往往摆出一种姿态很低,就像他做了很大的功德,帮助这么多人,可有的人不以为然,也没给他一个掌声什么的,在常人看着就是“辱”的状态,其实在圣人眼里“荣”和“辱”没有大的区别。
老子强调要“知其荣,守其辱”?是因为我们一般人在修炼过程中,很难达到这种没有形名、看透一切。很难达到怎么办呢?您往低放一点,故意把自己有意放到“辱”这,可能您处于的位置实际上就是这荣辱之间都不在意的状态了。这是一个修炼过程,这是个过程,最终达到那种“复归于朴”的状态,就是这种混沌的状态,这种境界才是真正高的境界。是“真人”的状态。
大制不割:分割,制造,造化。
意思:先天一炁这个德物质,顺行则散为天地人万物,圣人应世则为教化之子尊长。掌握着大造化的根本规律性,不会分而割之,而必然是居于道之无,报德而无离,无割不分解,德治易行,道治可期。
修行人不以知道为了不起的事,而以守道的为关键,做出来的才是硬道理。古人云:学道,悟是很困难。既是悟了,守之更困难。然而更为重要的是行道,二十八章就是说守道之关键方法,如何一步步提升。这里的“知”,即领悟的意思。知雄守雌,坚强无敌手就是雄,柔弱处下称之为雌。溪,众水所归的地方。婴儿者,柔和到极致。前面说到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圣人气与道相契合,心超越万物,在做事的时候与时俱化,顺势而为,故曰知其雄,守其雌。由于守其雌,所以众德交归,如水处下,为天下溪。由于处下如溪流,利益大众,使所有人接受好处,不断有好处让所有人有收获,故常德不离道。道德不二,两者如一阴一阳,分不开的。
知白守黑者。白,亮点,特别显耀。做的光彩的事多了,人就容易膨胀。修行人知道人生规律,所以会“守其黑”,后其身而身先,不需要显耀自己。其德不忒(特):偏差。当在争执时和显摆的时候,就容易露出破绽。所谓“骄兵必败”,这样的人可以做“天下式”。“天下式”就是天下的楷模。真正有德行者明白宇宙规律,更不能显耀自己,只做帮助别人的事。故曰知其白,守其黑。常德不忒:而关注在随时随地调整自己的偏差,提升自己的不足之处,故曰复归于无极。“无极”就是万物的本源,你要是保持这种状态了,你就接近“道”了,归到“道”这道路上了,
知荣守辱者。荣,荣光涣发。辱,屈辱轻贱。谷,乃虚而能应者也。朴,谓朴素,混沌状。谓圣人自知道光一世,德贵聚能,世间万物皆昙花一现,都是自然的呈现,所以就会不自以为是德。荣辱得失都不放在心上,就像范蠡做生意三聚三散,因为他知道商道规律,知道如何顺势而为。所谓无所畏惧,光而不耀,内心是虚空的。故为天下谷。由于其虚空清静,故常德乃足。有德而富足,能源都往有德的人身上聚,故复归于朴。道自然会有聚有散。
故朴散则为器。道自然会演化成天地万物 。圣人明白其原理,故能效法天地而道莅天下。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圣人不弃人不弃物,凡事都是完融处理,故曰大制不割。割,截断也。不割者,不分彼此界限之意(相与德不分离)。不割,不会分割来评判,所有事情是一个整体,用其特长,善用人善用物,勿弃人勿弃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