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晚年自己最珍惜的一个短篇是《饥饿艺术家》。
小说的大致情节前面已经介绍过。小说的主人公,一个自视为“艺术家”的艺人,他为“最高”的艺术奋斗了一生,最后连马戏团的动物演员都不如,他也象那位“甲虫”兄弟一样,感到这个世界上没有适合他生存的东西,“因为我找不到适合我胃口的食物。”
只有离开人世才是唯一的出路,同时也表明了他对艺术的真正献身精神,即以“肉”的毁灭(饿到死亡)换来“灵”的至美(“达到最高的艺术境界”)。
卡夫卡在创作这篇小说时,融进了自己的全部感受,所以 1924 年 4 月,即逝世前一两个月,他在通读这篇作品的校样时,不禁大动感情,潸然泪下。
据卡夫卡一位晚年的密友克洛普施托克的回忆:“卡夫卡这时的身体状况和整个情况是,他自己在字面的真正意义上饿死了,变成幽灵了,当他改完校 样时,流了很长时间的泪,那必定是一种可怕的、不仅是心灵上的紧张,而且是一种震撼人心的精神上的重逢。
这是我第一次在卡夫卡身上看到这种动作的表现。他向来是具有超人的力量克制自己的。”①长篇小说中,孤独主人公写得最好的当推《城堡》了。
那位名叫 K.的土地测量员在城堡管辖下的村子里成为不受欢迎的“异乡人”的遭遇,在前面我们已有所涉及。这里只引用一段马克斯·勃罗德关于《城堡》的论述:“卡夫卡通过自传体小说的写法,把主人公简单称作 K.’。
他的主人公走过了孤独的生活道路。因此下百我们身上的孤独成份才赋予这部小说以超自然的深度,后者以惊人的明晰性出现在我们眼前。
另外,这仍然是一种非常确定的、比较微妙的孤独之感,一种深深地埋藏在我们心中的孤独这感,一种在安静的时刻就会涌上表面的东西。
因为卡夫卡 的主人公究竟还是一个充满善意的人,他既不追求孤独,也不以此为荣。正好相反,孤独是别人有意加在他身上的;因为就他的愿望来说,他渴望得到的莫过于成为社会的一个有活动力
① 卡夫卡:《1902—1924 年书信集》费歇尔袖珍出版社,法兰克福/迈因,1975 年版,520—521 页。
的成员,循规蹈矩,按照惯例与别人合作;他追求一种有用的职业,打算结婚和建立家庭。
但是这一切都失败了。人们更加明确地认识到把 K.包围起来,使他陷入孤独的那层冰冷的外壁决不是暂时的现象。”
①勃罗德的这段话中有两点是值得注意的,一是卡夫卡及其笔下人物的孤独都是一种内在心境,与外部性格不完全是一回事。从外部特征看,他的人物都是善良的,能合群的。就以卡夫卡本人来说,他“非常 快活,经常哈哈大笑。
他很健谈,而且大声说话。”②二是这种孤独是“深深埋藏在我们心中”的,也就是说它具有普遍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