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刘俊芳

5月25日晚上的研讨,我因为有事,没能参与活动的现场交流,王苏云老师替我发的发言稿。我用了两个晚上整理好了活动记录,今日得空仔细阅读伙伴们的发言稿,收获颇多。
第一个发言的是石忆宁老师,她的教学设计最大的特点就是写得非常详细,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所使用的每一句都详细地体现了出来。石老师的教学设计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导入非常好,她利用央视“人与自然”栏目引出本课主题animals,复习动物单词,既与主题非常契合,又能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又能激发学生产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感。然后并利用图片展示单词,并在谈论最喜欢的动物过程中使新旧知识得到了很好的衔接。紧接着采用任务型阅读,分段听,分段学习,小组合作等方式,在视频音频帮助下解决细节问题,同时又引入了激励机制,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说到激励,我在课堂上使用的不多,这是我应该学习的地方。石老师的另一个优点是朗读设计的好,有听录音跟读,小组练习并组内展示等。抓好英语的“读”是学好英语的前提。石老师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在Post-reading环节,带领学生进行课文复述。这和梁树丽老师有相似之处。不过复述全文是有难度的,我们要降低难度,复述其中一个段落(即一种动物)即可。
梁树丽老师的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优点,也是我津津乐道又学不来的“本事”,那就是将思维导图运用的淋漓尽致。不仅在复习动物单词环节用到了思维导图,在板书设计,呈现世界地图等环节都运用到了,这足以体现梁老师的绘画功底之深厚。梁老师教学设计的另一个优点是在阅读中将任务活动设计的非常丰富,形式多样:有根据短文选择题,根据短文填空题,判断题,复述段落题。这样的习题设计,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避免枯燥乏味。学习短文时也是分段落进行的,这和石老师有不谋而合之处。在Post-reading环节,梁老师先让学生讨论喜欢的动物并选择一种进行当堂的笔头练习。这样的设计为后期的作业(作业是画一画喜爱的动物并在重点句型的提示下进行笔头训练。)——写的输出做好了铺垫。
翟菊珍老师的导入环节设计的也很好,充分利用当地视频资源——五龙山野生动物王国,引出了动物单词的学习。在快速阅读中让学生完成表格的环节,和我不谋而合了。小组合作设计细节问题的处理,我觉得还是有很大的难度的,不如老师设计好习题,指引学生进行效果好,毕竟学生的能力是有限的。对于短文中的重点词汇、不懂的地方让学生找出来,并讲解,老师补充,这个设计很好,能够训练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对知识的强化再理解能力。
我的教学设计开头的导入不好,歌曲和新知识衔接不大,梁老师说,可以利用听声音猜动物,猜谜语或模仿动物声音,模仿动物动作等进行导入方法好。这真是提醒了我,利用肢体语言不是我的擅长吗?我怎么给忘了?这也给了我一个很好的警示,任何事都要提前策划,才能有时间进行优化。临时抱佛脚,结果一定不会很如意。
梁老师和翟老师说我的优点是将知识的讲解融入习题中呈现,在阅读中短文中寻找并通过例子讲解和拓展,和学生复述课文时有重点词汇的提示可以降低学习难度。我的另一个不足是作业设计的不够明确,用“描述你最喜欢的动物”为好。
李珍霞老师的头脑风暴,说出学习过的动物名称进行复习,这和我的设计有相似之处,不过李老师设计的问题更详细更明确,还有“你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李老师通过书上的图片让学生明白短文讲到的动物。我的设计是在听录音中获得这一知识。在阅读中的李老师的活动设计的非常好,有根据短文判断对错题,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到依据,这是考察学生对于细节的理解和把握的能力。再次阅读填写表格设计的很详细,不仅有动物的居住地,喜爱的食物,还有外貌,喜好等,这样的处理可以帮助学生更高的理解细节问题,确保学生全盘掌握。李老师另一个突出的优点是读后的活动设计成了采访,这很新颖,既可以训练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也能够很好地训练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这为下一步的“写”的输出做好了准备。李老师的板书也是思维导图式的,像个鱼骨头,棒棒哒!
另外,李老师很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动物生存现状,意识到要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
研讨的最后,梁老师就阅读文教学为我们分享了她的思考和总结。内容很长,我需要慢慢读,慢慢消化。
感谢参与的伙伴们,站在你们的肩上,让我收获的不止是教学设计。这次的研讨让我大开眼界,同课异构,同样的内容,不一样的设计,不同的思维碰撞出不一样的闪亮光芒,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参与中收获了文本的多个构思,眼界的开阔和能力的提升。同课异构,实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