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我读《传习录》之答陆元静书第二天。
读《传习录》第十七天良知只是一个良知,而善恶自辨,更有何善何恶可思?良知之体本自宁静,今却又添一个求宁静;本自生生,今却又添一个欲无生。非独圣门致知之功不如此,虽佛氏之学亦未如此将迎意必也。只是一念良知,彻头彻尾,无始无终,即是前念不灭,后念不生。今却欲前念易灭,而后念不生,是佛氏所谓“断灭种性”,入于槁木死灰之谓矣。
先生说良知之体,本来就宁静,何用特意去寻找宁静?现在,很多时候,我们感到心不宁静。我们去旅游、去拜佛、去做很多的事情来寻求内心的宁静,往往而不得。关键是需要让自己的心纯然天理而无一丝人欲的私心,在私欲还未萌发之前就防止,在刚刚萌芽就克制它,唯有此才能真正的达到内心宁静。
佛氏提念头之说,犹孟子所谓“必有事”,夫子所谓致良知之说。戒惧克治即是常提不放之功,即是“必有事焉”。
儒家佛家有些理念是相似的,但也有不同之处。儒家主张去私欲,佛家有些理念中包含自私自利之心。比如“养生”一说。
若信得良知,只在良知上用工,虽千经万典无不吻合,异端曲学一勘尽破矣,何必如此节节分解?佛家有扑人逐块之喻,见块扑人,则得人矣,见块逐块,于块奚得哉?
先生用佛家的比喻形象说明学习贵在返身自求,只从知解中很难悟出其真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