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初中的时候,语文课上学习了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当时老师各种解析这篇文章的精妙,以及小夫妻之间感情的可贵纯真,在当时那个对爱情最是充满憧憬的年纪,我也没觉得有啥值得感动的,只觉得这对夫妻很可怜,阴差阳错,用最珍贵的东西换回了2件昂贵的废物。尤其是我实在理解不了德拉剪掉长发之前的伤心难过,只觉得矫情:头发剪了还会再长,哭个啥?
最近开始折腾着写字,看到有人安利《小说课》,说作者许荣哲是“最会讲故事的人”。我当机立断的和同事合买了一套,从他付完款的那一刻我就一直在期待这套书的到来,以至于三日等待都变得无比漫长。拿到书后的当天中午,我舍弃了20分钟的午休时间阅读,不知道是否因为期望太高,当时读起来总觉得越读越无聊,特别想要放弃,每读一个章节,大脑里就会重复出现一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字幕,感觉很失望。当然后来证明,虽然《小说课1》不怎么样,但是《小说课2》还是很精彩的,让人读起来颇有欲罢不能之感,不过这是后话了。
对不起,这样的爱情我不感动——《麦琪的礼物》读后感扯得有点远了,还是说回当时的感受来,既然当时对这本书是充满失望的,所以对里面列举的案例,也连带着有一股厌弃,其中最讨厌的是《麦琪的礼物》。首先我不能理解德拉的初衷,既然买不起昂贵的礼物,为什么不能先买个便宜的?其次,既然决定卖掉长发为心爱的丈夫买礼物,那为什么在剪头发时还要哭哭啼啼的?第三,头发完全是可再生之物,减掉还是会长出来的,又不是永久失去,又有啥好哭的?还整得痛不欲生,生离死别似的?第四,生活已经如此局促,还玩什么惊喜?为什么不能商量好,买个对方喜欢又实用的礼物呢?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歉综上几点,我读完这个故事,完全没有为小夫妻间的美好爱情而打动,反而读到了溢出纸张的“贫贱夫妻百事哀”,我知道这个故事原本的核心之一是讽刺当时的社会制度对人的迫害,可就我的感觉而言,我觉得这对夫妻可悲可怜,以致于我已经完全看不到作者想要让我看到的可贵的爱情。
我知道,造成小夫妻这一切的,都是因为穷。
我也知道穷没有错,有些人穷的高贵,穷的心安理得,穷的自得其乐,这种人值得尊敬。可是大部分人,穷的没了尊严,穷的久了,还染上了穷病,这种病,才是最可悲的。最近和兄弟公司打交道,她因公出差,严肃正经的场合却要带着孩子,我们为了孩子的安全考虑,让她再带一个大人照顾孩子,并承诺负担所有的费用,明眼人一看就明白这是以退为进,稍加思考就该选择放弃带孩子公干,可是,她居然同意了。我愿意以最大的善意希望她的生活并不拮据,但是我却肯定她得了穷病。我们因此多付出的一些钱,换得了我们的心安,却也照出了她内心的贫瘠,我觉得她可恨,又可怜。
人与人密切相连的时代,我们的贵人很多时候不是熟人、亲人、爱人,大部分时候都是与我们仅仅有着弱联系的人,比如一次活动上加的微友,出于礼貌添加的工作伙伴,兄弟公司只有工作时才会打交道的业务合伙人,友商的联系人等等等等。这些人,因为跟我们的交集不多,所以他们掌握的信息会跟我们有很大的不同,也就是说他们往往会掌握一些我们和我们的熟人圈所不知道的重要信息,与这些人保持一个礼貌而健康的关系,给这些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往往会给我们带来重大的机会。而带着孩子出差的这个朋友,我会同情她,也会在万一她有需要的时候提供尽可能的帮助,但是如果我有适合的工作机会,我一定不会推荐给她,因为以她的年龄,她的职业化程度还远远不够,所以,她在我这里,错失了很多可能的机会,这就是代价。原本只是我们多付出了一些钱,也不多,在钱完全不用我出的情况下,我依然如此耿耿于怀,甚至还把她写进了文章里,由此也说明,我也是个气量不大的人,或许,我也得了穷病吧。
所以,穷或许还不是最糟糕的,最可怕的是贫穷带来的稀缺,以及稀缺带来的机会丧失让你更加贫穷,更加稀缺,循环往复,难以翻身。
《麦琪的礼物》是篇读起来让人特别憋屈的小说,这种憋屈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贫穷的无奈,另一方面是命运的捉弄——我们像溺水将死的亡者,好不容易抓着一根细弱的浮木,艰难的漂到了岸边,刚刚伸出手抓住岸边的一根树枝,却又被命运一脚踹回了水里,连呛几口脏水之后不甘心就此死去,只好挂着鼻涕和眼泪狼狈的去寻找下一根救命的小树枝,再一次拼命的游回岸边,再一次毫不意外的被踹回水中,周而复始,不死不休......
所以,明知道贫穷不是小说主人公的错,明知道他们是真的爱着对方,可是这样的爱情我完全不赞同也不感动,这样的我,才是最可悲的吧。
年少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上一篇:好害怕成为中年人
上一篇:亲爱的,学着全然接纳自己吧
ps:每天300字,坚持100天,今天是第36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