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另一位力挽狂澜的英国首相

另一位力挽狂澜的英国首相

作者: ffbd3c4590fb | 来源:发表于2019-01-15 20:40 被阅读69次

    今天我们通过讲一个历史人物来了解一种思维,抓关键问题的思维。


    01

    这个人就是英国首相老威廉·皮特。他的名字你可能不熟悉,他那句说穷人的屋子,“风可以进,雨可以进,但是国王不能进”,真是耳熟能详。

    标题说他力挽狂澜,难道他比带领英国打赢二战的丘吉尔还厉害吗?

    还真是。

    首先,老威廉·皮特在英国国内政治演化中的地位很高。

    最关键的是,他关键时刻改变了“七年战争”的结果,为英国真正赢得了世界霸权。

    “七年战争”对于中国人来说比较陌生,但包括丘吉尔都说这场战争“英国历史的转折点”。

    一句话,没有这场战争的胜利,很可能就没有“日不落帝国”了。那么二战的英国顶多是大西洋上的西班牙,根本无力硬抗纳粹德国。

    历史上,战争胜利首先是英国战略的胜利。

    可在我们的印象中,英国战略的标签不就是“孤立政策”吗?况且英国人自己也说“光荣孤立”。

    不过读完老威廉·皮特的故事,你会发现过去自己对“孤立政策”的理解,很可能是误读和带有偏见的宣传。

    写出煌煌巨作《世界文明史》的威尔·杜兰特有句话,“地理好比历史所在的子宫”,你要了解“孤立政策”得从英国的地理环境说起。


    02

    在历史上,英国崛起的300年里,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打仗。但英国是个岛国,人口和资源就那么点儿,这就决定了它不能选择“硬刚”的对抗策略。

    于是,英国的知识精英找到了适合自己战争方式——“英国式战争”。

    什么“英国式战争”呢?这是20世纪英国战略学家里德尔·哈特提出的,简单说有这么几个特点:

    ——避免直接在欧洲大陆上与敌人死磕

    ——打击对方海上薄弱点

    ——用海军大肆掠夺对手贸易和海外殖民地

    总之,就是不靠消灭对手,而靠让对手失去平衡、耗尽资源,自己把自己累死的方式获胜。

    比如,英国决定大国地位中,打过两场决定性战争——“英西战争”、“英荷战争”。

    1558年的“英西战争”,英国找到尼德兰人牵制西班牙,1652年至1674年的“英荷战争”找到法国作盟友从陆地上攻击荷兰。

    英国则瞄准对手海上弱点,进行海盗式的攻击,一点一点给拥有“无敌舰队”的西班牙和“海上车马夫”荷兰放血。

    “英国式的战争”看上去有点不地道,但效果实在太好了,你细数英国在崛起的300多年里的历场战争,会发现它基本上没有打过败仗,可以说百战不败。

    但是到了1756年,就是老威廉·皮特上任前一年,这种“英国式战争”好像有点不灵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03

    原来,是对手实力太强了,你看下战前实力对比就知道了。

    英国的敌对方是法国、奥地利、俄罗斯、瑞典和一些德意志小邦国组成的庞大联盟,人口超过1亿。

    英国还能像之前那样找到铁杆盟友吗?是普鲁士,就是后来统一德国的普鲁士,不过两个国家人口加起来不到1200万,人口对比整整差人家一个数量级。

    你在看双方领土面积对比,普鲁士是小国,还被敌人重重包围,英国又孤悬海外,敌人却连成一片。

    但英国和普鲁士也有自己的优势,首先说英国,这是英国财政制度、金融制度、政治制度和海外贸易大发展,国力蒸蒸日上。

    即便如此,换成谁都不敢说英国会赢。

    不仅如此,英国政府还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前面说,“英国式战争”要打击敌人海外殖民地、攻击地方弱点对吧?

    好!英国海军全体出动,在欧洲、亚洲、美洲同时打击敌国贸易,事实却狠狠的给英国泼了一桶冷水。

    战争第一年,英国几个战场全面受挫。特别让英国人大受刺激的是,梅诺卡岛丢了。

    梅诺卡岛对英国在地中海的意义,好比琼州海峡对中国大陆的意义。

    这个岛控制地中海咽喉,还是英国海上贸易战略要地。岛丢了、增援被法国人打退,为此英国政府公开审判了增援海军的舰队司令,最后直接判他死刑,就在他的旗舰上执行。

    怎么样,你也看出英国人真的急了对吧?

    04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英国的情况岌岌可危,怎么办?不论古今中外,最后的办法就一个——换领导。

    于是,新的英国首相,就是今天我们故事的主角老威廉·皮特上场了。

    老皮特就任英国首相后,他和国王就开始了英国战略的调整。

    他认为,不是“英国式战争”不灵了,而是没有真正抓住问题的关键——欧洲,只有把对手的力量牢牢吸引在欧洲大陆,英国才能在海外形成局部优势。

    为此老皮特力排众议,全力以赴给普鲁士支援,基本上普鲁士要什么,英国就给什么。

    当然,老皮特这么做有自己的判断。普鲁士虽小却十分过硬,它以军事立国,在强悍程度上绝不比前面的尼德兰和法国逊色。

    我猜你会问,难不成这会普鲁士的宰相是俾斯麦?

    还真不是,这会离“铁血宰相”就职还有106年呢!不过,当时正好是一个军事能力比俾斯麦还强的人执政,这个国王就是普鲁士历史上最有名的军事家腓特烈二世。

    “七年战争”期间英国总计给普鲁士1000万英镑的钱,这在当时是什么概念呢?光钱的数量,就超过法国、奥地利、俄罗斯三国军费总和。

    普鲁士也不负众望,腓特烈二世在被强敌围殴的情况下拼死作战,把敌人主力牢牢锁在了欧洲大陆。

    英国真是把自己有钱,盟友够硬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至啊!


    05

    当然,英国人自己也没看热闹。

    在海外,老皮特抓重点的特点又发挥出来了。在北美,他认为英国离美洲近,于是重点进攻,同时封锁法国海岸,进一步加强局部优势。

    在亚洲,老皮特认为只能靠东印度公司自己打,政府无力提供实质性帮助。

    当然,政策上的支持还是有的,就是你们公司打得好处都自己得。

    老皮特还干了英国人之前都不敢干的事情——派遣一支1万5000人的精锐陆军支持普鲁士,要知道英国当时派出1万人就很了不起了!

    经过这一番努力,英国的优势就发挥出来了。

    ——老皮特上台第一年,东印度公司取得普拉西战役胜利,击溃了孟买反抗军

    ——第三年,英国拿下整个加拿大,攻下法军加勒比海主要据点,摧毁法国海军主力

    ——第五年,东印度公司拿下法国在印度最后一个据点,法国势力彻底被赶出印度

    七年时间,不仅英国贸易激增航,仅航运业就增加15倍,巨大的战争需求刺激了英国早期工业起飞。

    英国获得了横跨全球的庞大殖民地,英镑牢牢的把这些地区绑在英国金融体系上,“日不落帝国”正式形成。

    纵观老威廉·皮特的执政经历,最值得每一个学习的地方有三个:

    1.但凡做一件事情,都要抓住关键、分清主次,很多人努力做事,功夫没下到点子上,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2.抓关键问题的核心是“放弃”,如果做不到放弃一部分去加强一部分,就不算在关键问题上下功夫。

    不仅是老皮特,谁也不能保证东印度公司一定能赢。

    一个清醒的领导者要做的,是冷静接受丢失印度的可能性,把士兵的每一滴鲜血、国家每桶燃油浇筑在战略重心上。

    3.国家也好,公司也好,小而精的组织强过大而散组织。英国在如此劣势下能取得胜利,关键是选择了精干的盟友普鲁士。

    简单、直接更容易有力,说到底“小而精”还是通过抓关键,形成了局部优势。


    参考文章

    《英国简史》  国防大学 徐弃郁 

    《吴军的谷歌方法论》  吴军

    驿站杂谈

    之所称这为大名鼎鼎的英国首相“老”威廉·皮特,是因为他有个著名的儿子也叫威廉·皮特。

    小威廉·皮特年少成名,24岁做了英国首相,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的造诣很深,且善始善终,对英国做出的某些贡献,甚至超过了他的父亲。

    因为小威廉·皮特也带领英国打赢了一场战争,从此没有谁再敢用武力来挑战大英帝国了。

    这场战争名字比较长,但我们习惯称呼它为“拿破仑战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另一位力挽狂澜的英国首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uru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