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睿柠 果妈阅读 6天前
公众号回复“育儿”
获取30本育儿书籍思维导图
这是果妈阅读会员投稿文章的
—第149篇—
作者:睿柠
坐标:北京
对我来说,有时候会有一段时光是“反智”的,什么叫反智呢?就是,不想看书,不想看新闻和信息,不想看电影,也不想听歌,有点无所事事,可是又觉得这样的时间荒废了。
在这样的时候,我可能就会走出去逛吃逛吃,或者是用买买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在这样一个“盛夏光年”的反智时刻,掐指一算正值农历六月中旬,首先想到“毕竟西湖六月中”的诗句。好吧,这个时节欣赏荷花比较合适。恰逢丈夫孩子老人都不在家,那就一个人说走就走吧。
一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毕竟我在北京,选两处与荷花最相关的景点去转转比较实际。京城六月中荷花是什么样呢?先去莲花池看一看。恰好这天是农历六月十四,北京赶上了非常明朗的好天气,五点下班时间尚早,于是骑着自行车赶往莲花池公园。
原来到了6月中旬的时候,北京的莲花池里荷花已经花瓣凋谢,莲蓬开始咄咄逼人,没能看到“映日荷花”别样的红;莲花池中因为有划船区域,所以也没有“接天”的莲叶。
回到诗中,我们再来揣测一下作者杨万里当时的心情。根据送别的朋友林子方上任福州的时间来判断,这首诗成型于1187年前后,杨万里60岁左右,当时他正担任秘书少监、太子侍读。
南宋时的秘书省沿袭了北宋时期的机构设置,主要职能是管理经籍、图书、国史、天文历数、祭祀祝文等,是国家最高的文化管理机构。秘书少监职务是秘书省的副官长。太子侍读的工作内容是为皇子授书讲学。当时他在政治上力主抗金,为政清廉。据说他一生写过二万首诗,现存4000多首。
可见,杨万里的文学水平和官职是比较高的,而他的诗以清新淡雅的景物诗歌为主,借用王国维的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杨万里的这首诗,看起来是对西湖荷花美景的描写,实际上也是别离之情的寄语。
现在我们再看题目,能透漏两个细节——晓出净慈寺,说明昨晚是在净慈寺度过,而净慈寺恰在西湖的南侧。送林子方,说明这首诗是写于道别的情景下。林子方为杨万里的原下属直阁秘书,也是他的好友,此去为奔赴福建任知福州。
关于送别的诗,最著名一首,是李白赠别汪伦的。那首诗中李白比较直抒胸臆,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而在这首诗里,却我们丝毫看不到杨万里和林子方之间临行的嘱咐或者感恩。
上两句谈论西湖的6月景象是不同于往日的,下两句是直接描述风景。看起来好像很奇怪,说好的分别,怎么光说风景了?
作者在开篇说毕竟到了6月的西湖,风景与其他时节都不太一样。这个风貌从他的语气中可以看出,让他有一丝欢喜,尤其体现在“无穷”和“别样”这两点,点出这样的景物在别的地方别的时节是不容易看到的。
杨万里用了比较工整对仗的两句话,描述了荷叶和荷花的茂盛景象——接天和映日相对,连叶和荷花相对,无穷和别样相对,碧和红相对,正好是形成了几个词组的工整对仗。
他的离别诗并非直言伤感和惋惜,而是把这种情感寄托在欣赏盛夏的西湖荷花美景中。在生活中、官场上遇到知己非常可贵,尤其在自己身处纷争时,观点相投的朋友要走了,心里定有不舍。
杨万里的这番话通篇没有不舍,寄情于景更显现出他的豁达。也许正是他的博学和豁达,让他成为古代比较长寿的诗人,逝世时年近80周岁。
杨万里的这首诗,如果转换成今人的普通离别赠言,可能会这样寒暄一番——每个时节的风景都有它的美,在6月中旬恰好有西湖边的荷花,用这首诗记载我们的友谊。来来来,品味当下的风景,也许以后走到别处就看不到这样的荷花了。
如果就这样平铺直叙的啰嗦,不但成不了千古名诗,不免看起来也不值得记诵。
这就是诗人的伟大之处——能够寄情于景,却又不着痕迹;留有想象的空间,也有文学升华的呈现。
二
我来到莲花池公园时,果然被杨万里言中,这里并没有西湖荷花的盛况,因而心头有一点小小的失落。不如再去找另一个关于荷花景致,这回可是地地道道的北京的荷花景象了。
恰好这一天将要迎来圆月,也恰好到了傍晚时分。月朗星稀,我想一定能欣赏到荷塘月色,于是踏上地铁9号线转4号线,很快就到了清华大学。
尽管现在是暑期参观的旺季,但我找了办法很快进校门直奔当年朱自清漫步的荷塘边(此处省去200字的进入校园攻略,请留言获取)。
就像江美琪歌中唱的,“曾少你的,也许在别处能得到”。在莲花池公园里,没能见到荷花映日的景象,但是在清华园里,却一如想象的欣赏到了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里最让我难忘的,并不是朱自清先生非常细腻多彩的描述荷花的姿态,而是在散文里他所描摹的心情。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这段话非常贴切的说出了我的心情,我也像是超出了平常的自己,走到了另一个世界。在闹市里是何等的喧嚣和燥热,在清华园里荷花塘边,却何等清幽,微风中淡淡的荷叶香气,夹带着些许的清凉和甘甜。
我也是既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这样看似矛盾却又很习以为然。在这里,我也可以放下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不过,其实我还是带着任务来的这里,为了我能出写一篇有营养的公号文章呀)。
还有一句能随时成诵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来到荷塘边,当年无人问津的一段煤屑路已经遍布游人,不过蝉声还是压倒一切的铺天盖地毫不停歇。我特意录了一段,感受一下此起彼伏的节奏。
叶圣陶评价朱自清的散文“做到了文质并茂,全凭真感受真性情取胜”。朱自清散文最杰出的是“真”和“情”二字,他的散文并非辞藻华丽,有时只用了很简洁平白的语言,可是因为用情真挚,让人更觉得打动人心。
这篇作品写于1927年7月,此时正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期,这时朱自清思想十分苦闷,他不满现实但又看不到出路,在中和主义思想影响下,他感到“还是暂时超然的好.”“乐得暂时忘记,做些自己爱做的事业”。
在这个静谧夜晚,为了排遣心中的苦闷,他独自沿着荷塘小径背着手踱着,无牵无挂独自受用无边荷香月色的自由境地,排解文章开头说的“心里颇不宁静”,得到刹那安宁。
他把这些心情寄托在暂时的“放下”,换作专注欣赏的情境之中,让景色替自己的心情说话——看路灯像“渴睡人的眼”无精打采,听蝉鸣蛙叫认为他们的热闹和自己无关,看到荷花想到《采莲赋》,到底惦着江南故乡了。
当我回家后,对照朱自清的原文,我更加佩服他对景物观察之细,语言凝练之准了。例如描写一阵微风拂过荷叶,我当时看到的荷叶的颤动,朱自清是这样描写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这种微妙的察觉,用闪电的传导非常形象。
在我离开荷塘时,暑热也已经褪去,天上的月亮已经投入了荷塘中。在慢慢体会前人的心绪的同时,我也在琢磨着我的任务,毕竟心里有事是难以逃避和出离的,倒不如想明白了、说清楚了,更容易去放下了:
我所说的中华文荟,并不仅指古代哲学、诗歌、成语等这些内容,还包括近代现代的很多文学家、艺术家的精彩作品。这些好像和我们的育儿、自我成长话题看似相去甚远,但这些是中华文化和智慧的精华,最贴近中国人心灵的价值选择。
看似无用功、看似用不上的东西,却可能是心灵上容易忽视的东西。比如说我的“反智期”,其实吃吃吃和买买买从来都解决不了问题,往往还得带来新的懊恼,比如人吃油腻了,钱包空荡了。不免随着那些心中已有的文化痕迹,边走边品味,百无聊赖便荡然无存。自己那些鸡毛蒜皮,哪能比得上前人们的家国情怀呢?
自己可能还是如杨绛所说——“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每想到此,便到“果妈阅读小程序”中翻翻书目,听听书中带来的灵感和答案。
关注公众号,回复以下关键词,获取更多好文。
回复【文章】,查看果妈阅读精选好文
回复【践行】,阅读正面管教践行指导
回复【书单】,获取妈妈成长必读书单
回复【绘本】,推荐有温度的亲子绘本
回复【旅行】,了解亲子旅行最全攻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