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末带女儿思思坐火车回姥姥家。思思四岁半,这次旅途她为自己准备了最喜爱的魔方球。
开车不久,思思便拿出来聚精会神玩了起来。我们旁边座位上有一对母女,女孩的妈妈年纪和我相仿,手里正削着苹果。
小女孩看起来比思思要更小一些,一直目不转睛地盯着思思手里的魔方球。过了大约有两三分钟,小女孩终于忍不住喊道:“妈妈,我要玩那个球球,你给我拿过来。”
小女孩说着,小手直直地指着思思手里的魔方球。
2
思思听到喊声,看着小女孩指着自己的魔方球,小身子往我身上靠了靠,把魔方球往怀里抱了抱。
我搂了搂思思的肩膀,轻轻拍了拍。小女孩的妈妈一边喂着苹果一边说:“那是小姐姐的玩具。”小女孩一副似懂非懂的样子,依然不依不饶:“我就要玩那个!”
说完,挣脱了妈妈,走到思思面前说:“把那个球给我玩。”
我低头看着思思,问:“你愿意给妹妹玩一下吗?”
思思看了看手里的魔方球,摇头说:“我不认识她,我不想给她玩。”说完,打开自己的小背包,把魔方球放进去,拉好拉链。
坐在我们旁边的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大妈笑呵呵地看着发生的一切,说:“不要这么小气,给妹妹分享一下,让妹妹玩会儿,玩完再给你。”热心的大妈开始了“主持公道”,并用“鼓励”的眼神看着我。
听到这话,思思紧紧捉着小背包,又往我的身边靠紧了一些,看了看大妈,又看了看我。
看着思思的样子,我搂着她的手也更紧了一些,微笑着对大妈说:“阿姨,这是她心爱的玩具,她有权利决定要不要分享,和小气没有关系。”
然后,我低头对想要伸手拉思思背包的小女孩说:“小朋友,玩具是姐姐的,现在她不想和你分享,如果过会儿她想和你分享了,你再玩好吗?”思思这才长出了一口气,身体也放松了下来,对我笑了。
3
“不要这么小气,给妹妹分享一下”。亲爱的朋友,听到这话你会怎么做?
如果这个小女孩不是陌生的旅客,是亲戚朋友家孩子或者是你家二宝,你会怎么做?是让思思做一个“懂事”的孩子,还是把权力留给她自己,尊重孩子的选择?
“分享”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它似乎也成了一把尺子,衡量着孩子的品德。喜欢分享的孩子就是乖巧、懂事的好孩子,不分享的孩子就会被贴上小气、自私、不懂事、不懂礼貌的标签。
可是说孩子小气的成年人,都忘记了另一个概念:物权。
魔方球虽然是我给思思买的,但是从我送给她的那一刻起,它的物权就属于思思,她就拥有了魔方球的决定权。确立物权,是分享的前提,没有物权的分享,孩子就不能很好区分什么东西属于自己,什么东西是别人的。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什么都不敢要,对什么事物都不感兴趣;或者什么都想要,不给就哭就闹。
4
当建立起了物权意识后,我们就可以引导孩子分享了。分享有两个原则:自愿和快乐。
如果使用“来分享一下,给妹妹玩一会儿”这样的方式,我们是在强迫孩子做“出于礼貌”的分享。这是一种为了取悦他人的分享,并不符合自愿和快乐的原则。
结果也是两种:一种为了取悦大人委屈自己分享一下;一种哭闹着不肯分享,大人很生气。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遵循自愿和快乐的原则来引导孩子分享呢?
在孩子有安全感的环境里,在分享前先询问孩子的意见,比如说“你的这个小球小朋友很想玩,你可以给小朋友玩三分钟吗?”(这里提到了孩子感觉安全的环境,举个反例,比如我们在火车上,小女孩先说要拿,再跑来要,思思已经变得紧张起来,这时候安全环境已经不存在了,不适合引导孩子去分享)。
先肯定玩具是孩子的,让孩子感觉自己的物权得到了认同,再和孩子提出一个容易接受的分享方案,这时孩子很可能就愿意去分享了。
分享结束后,要及时鼓励孩子,“你今天做的不错啊,小朋友看起来很开心,也许你们会变成更好的朋友哦。”
语言的正向激励让孩子从分享中得到快乐,为下次分享打下基础。就像这一句谚语“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简单的说出分享的真谛。
5
火车上抱着思思仿佛也是抱着小时候的那个我。作为一个80后,小时候经常会听到这句话“不要这么小气,给妹妹分享一下。”
小时候的我,内心很不安,没有安全感,甚至产生过一些自卑情绪。认为我不配拥有漂亮的裙子,漂亮裙子要给妹妹穿;我不配收集可爱的手绢,可爱的手绢要给别人用;我不配拥有那些美好的事物。
现在回想起来,我很感激女儿,是她让我有机会接触果妈阅读,学习很多的育儿知识、原生家庭知识、阿德勒心理学知识……
从一本本书中,我明白了小时候的我没有错,我也应该拥有拒绝的权利,我同样值得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我有勇气面对内心的小孩,去拥抱她,与她和解。
6
育儿路上,我们时常会听到一些声音,有的来自网络,有的来自我们身边的陌生人、朋友、家人,这些声音可能使我们迷茫、困惑、甚至无助。
但是请记住:你是妈妈,一个与生俱来就用心爱孩子的人,一个最容易让孩子感到安全的人。
试着去尊重孩子吧,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就在身边,成为那个最懂孩子的人。
愿每一个孩子都在爱里成长。
网友评论
应一些家长的要求,我们正在尝试做一个共创式的【家长写作社群】,通过写作记录孩子的成长故事,写自己在教育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分析,写自己的教育理念,写与教育相关的任何事情。通过写作让孩子的成长有迹可寻,让家长自己在教育方面的认知成长有迹可寻,最终让整个家庭的成长有迹可寻。
详情可阅读:https://www.jianshu.com/p/f7ca2f9dd2b3
如果您有兴趣,希望能和您一起共创这个社群,期待您的参与!
微信号为:qq378558645(这个不是qq号),加微信备注“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