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完美世界里有一片草地
风在树的枝头舞动
阴影如豹斑 在池塘水面摇曳
那树孑然矗立着 高大而又繁茂
将世界掩盖
……
就在此地 在我挚爱的一切
所在的摇篮中
我守护者关于你的每一段记忆
我在这现实世界中冻得冰冷
而你充满爱意的双眼窎远而不可及
……
我回到这里 闭上双眼
认识你已是无比完美
我心中充满慰藉
——《猎凶风河谷》独白台词
2020年,奥斯卡颁奖季。
华山论剑,群雄争霸,展现出了多年难得一见的精彩。然而,前面提到过的《黑水》可怜地没有获得一项提名。东木导演的《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也没能唱响奥斯卡的舞台,仅仅捞得了一个最佳女配(老妈妈)的提名。
去影院大快朵颐之后,意料之中的,它又是一部讽刺美国黑历史的电影:相关的例子比比皆是,在好莱坞中并不足以为奇。
反应社会混乱的黑帮片,从几十年前的《美国往事》,到今年的热门《爱尔兰人》(这里为马丁老爷子默哀一秒钟),不断地持续着,从主题上来讲并没有深意;谈论种族话题的,也风风火火了好几年。
所幸的是,学院好像已经展现出了审美疲劳的迹象:从今年对社会阶级问题含沙射影的《寄生虫》获奖这一事实不难看出——在过去奥斯卡的舞台上,再优秀的外语片都没有获得“最佳影片”的奖项。(个人认为)比《寄生虫》优秀的多的《燃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可能也是今年《黑水》、《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虽然有着教科书般的“优秀”体质却沉寂的主要原因吧。
东木导演老当益壮,如此高龄却如此高产。现在的他也许已经拍不出了《廊桥遗梦》的浪漫,显示出的,却是《骡子》般的沧桑。理查德朱维尔案一首哀歌,我们看到他仍在电影行业之中挥洒着热情。
回到刚才美国“自黑式”影片的视角当中,短短几百年的历史,却讲出成千上万个故事,新意不见在所难免。凯特布兰切特曝光了《真相》,波士顿环球报历史《聚焦》。但本文中要说的,是个人认为不得不提的《Wild River》。
《猎凶风河谷》,众所周知,是编剧泰勒·谢里丹的导演处女作,一经面世,就引起了轰动:“金棕榈奖”戛纳电影节,就出现了它的身影。
谢里丹导演,虽杰出于编剧《边境杀手》与《赴汤蹈火》,但他在《Wild River》中,并不以吸引人、快节奏而制胜,反而扎实、有条不紊。这在导演处女作(当然是没有拍出烂片的前提下)中非常少见的:说得上痕量——就连追求完美的詹姆斯卡梅隆都有失手的时候。
虽然另辟蹊径,但在细节、镜头的处理上却显得十分老练、纯熟、恰到好处。还有人物情感上的刻画,未否见其高明(还有鹰眼的演技也给角色形象大大加分)。导演追求的,并不是卖座的剧情,而是更接近于“艺术”层面的东西。这显然只能是一个高屋建瓴的资深电影人才能做到的,而谢里丹完全符合这个要求。
开篇的画面与旁白,凄美至极。黑夜笼罩的漠漠雪原,坚强奔跑摸爬滚打的女孩,哀艳——也让人心头一震。最后的闪回,留白;叙事手法上的匠心独运,不言而喻。
雕琢的镜头、精心的布景看似点厾,却无处不透着纯白、时而血红的,和谐的美感。虽然是一片纯白,对比色的使用,却别出心裁。与其同偕而来的,却是内心的漆黑、压抑。时而出现的风暴,其凛冽的体质,甚至很难联想到莎翁《暴风雨》中普洛斯彼罗的遭遇——英雄史诗是浪漫的,但事实不是。
为表现主题需要,两部影片中《最后的曼切斯特》式的压抑贯穿始终,却不刻意为之。也许这才是展现社会现实作品成功的不二法门。我们更需要的,不是国翻版《误杀》所谓“酣畅淋漓”的、吵闹的刺激导向,而更应该是有代入感的气氛,以及深层次的思考。
“来源于真实事件”一词,不管是出现在序幕拉开(应该是在龙头之后),还是在滚动字幕之中,都是值得我们肃然起敬的。教科书中海晏河清,光风霁月的政治局面,却有着那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好莱坞电影在不断提醒我们,那看不见的真相。
可能这才是马丁·斯科塞斯口中“CINEMA”的本质吧。展现我们应该看到的事实,呈现艺术,可能才是电影的真正含义。
前面讲到了人物形象,对此在后文中已没有提的必要;那就在此多提一句:《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中的女记者形象,实属影片的一处败笔。首先,竟然是讽刺媒体人管中窥豹而不顾后果,那也没有多出最后“良心发现”那一步的必要;其次,一位用出卖自己的身体与美色的噍类,前后出乎意料地180°大转弯,也非常的不自然,让人无法接受。
但《猎凶风河谷》的女孩父亲则是一个正面例子。在FBI警探面前,他从未表现过对“客人”或是“帮助者”的友好;他并不相信什么“联邦调查局”的所谓法律,而坚信他们绠短汲深是做不了任何事的;他为人父的尊严,也使得他内心的悲伤不愿在她面前流露,而表现的刻薄——只有在好友兰伯特来了,无言的他才终于爆发——相拥,痛哭流涕。
这,才是一个饱满的人物。
……
回到原题:不说电影,就事论事。谈谈《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与《猎凶风河谷》:
两部电影的主角的设置思路几乎是一致的:一部由未谙行政痼疾的女探员与阅历丰富的老猎人构成;而另一部是单纯却始终善心(使观众看了想打人)的平民与看穿一切社会蠹弊而毫不掩饰的律师。若硬要扒拉出个什么共同点,还有一个形象贯穿始终——FBI。
“美国联邦调查局”也就是FBI,在美国电影中的出现几乎是熟视无睹的;但是,他们往往扮演着除暴安良的英雄角色,让人拍手叫好;“真实事件”并非如此浪漫主义:在法外之地印第安自留区,警察的“伸张正义”似乎是多管闲事的行为。这是无主之地,不需要所谓“联邦”,所谓法律的管辖;班纳所代表的司法力量,分崩离析。
显而易见,联邦制并不健全。土著们还是需要用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方式在保持那属于自己的公平与正义。《猎凶风河谷》,讲了一个同态复仇的故事。
虽然在现在看来,“同态复仇”一词是原始的、低级的、违背社会公平正义的,在电影中人物简也抱着与我们一样的心态。但是,在一声枪响后,她也感受到了“FBI”三个单词的无力,病床上的她终于转变过来——这里需要同态复仇。而这,才是处理问题的最佳方式。
于是,这就有了强jian犯在冰天雪地中被自己“处决”的故事,讽刺,而又可笑。他曾经与乌合之众沆瀣一气,对工友及其女友残忍下手:事实上,却远没有那女孩娜塔莉坚强。几公里路,寒风刺骨,冷空气时刻透支她的肺部——原住民女性的内心的坚韧,才是我们应该看到的部分。
所谓“法”,是多么地无力。真正坚强的,是人。
抱歉偷了一张奥尔森美照至于此地~
……
如果说《Wild Valley》讲述的是联邦政府管辖能力、范围的玍古,那么《Richard Jewell》则是对其“分内作为”的控诉。
亚特兰大奥运会的爆炸事件,是政府部门一方面姑息养奸让媒体舆论和真凶逍遥法外,另一方面无所作为只好拿毫无反抗之力的“软柿子”、替罪羊来顶罪。
社会“舆论法庭”的力量是令人疾首蹙额的,他们利用群众投畀豺虎的心理(当然压抑的《狩猎》也是如此),能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然而,需要负责任的也往往不是他们——影片末也并没有交代女记者是否应受到惩罚。没错,我们想看到的是“惩罚”,而不是不讲道理的“洗白”。媒体向来如此,当今“键盘侠”更是步了他们的后尘。
作为媒体人,正确的做法应是如何?是上文提到的《聚焦》、《真相》?这里插一句嘴,聚焦《Spotlight》也是我们题目“来源于真实事件”的典型:可能这也是它夺得小金人的重要原因。
肖探长,是在整个事件中作为刀俎者,却又乡愿的典型。他无疑是倒行逆施的:姑息养奸,利用了媒体之后,又用自己的权势压人,使得民众喘不过气来。在媒体大肆宣扬理查德便就是罪犯的背景下,他不愿透露真相,让群众真正认知到FBI是如此不可托付的力量;他不得不做些事情挽救“面子”和所谓“权威”,就算知道诽谤的证据疲软无力,但依旧不放过含沙射影:真正称得上疾风劲草的,应是明辨是非的律师和心底淳朴的胖子。正如理查德·朱维尔的一段独白:“联邦调查局本应该是所有人向往的至高无上的位置,但当我走进这个房间,我再也不这么想了,再也不会。”
正如律师事务所墙上挂着频频出现的一行字:“I fear the government more than I fear the terrorist. ”说出了心声,道出了真相。
“奥斯卡级别”却连个提名都没捞到
政府、媒体两大力量的倒行逆施,还体现了对于真正“正义行为”的扼杀。直到终于有一天,人人都想:“我会不会是下一个理查德·朱维尔”,或是“我不想成为下一个彭宇”——那个时候,“正义”和“善良”就真正殂谢了。
而这殂谢了的,才是一个社会真正需要蔚然成风的东西。
最后提一句:胖子欠律师的一百块钱还没还呢。
2020年1月22日
写于家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