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保罗·卡拉尼什简介:
1977年生于亚利桑那州,获得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及人体生物学双料学位,后于剑桥大学获得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并以优异成绩从耶鲁大学医学院毕业,曾因其出色的研究成果,获得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协会最高奖。
![](https://img.haomeiwen.com/i29447269/04d0ec44d3f89da7.jpg)
这本书是在保罗发现自己肺癌晚期以后所写。
在当时,他还是神经外科住院医生,还有一年他就能成为神经外科主治医师,虽然我对医学职称不懂,但这个职位在美国医学领域确实已经是极高的位置了。
书中前半段讲了保罗的过往,后半段讲了保罗抗争癌细胞的过程,他描写的很冷静,很平静地叙述自己的经历,虽然这是很痛苦的事,但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多伤感,反而是最后保罗的妻子露西·卡拉尼什的后记把我感动的一塌糊涂,流了眼泪。
所以,我就聊聊这本书作者的情感线。
保罗在发现癌症之前,因为工作忙碌,缺少与妻子露西的陪伴,已经使两人产生了情感隔阂。
露西决定和保罗分开一周时间,双方冷静冷静,保罗内心已经认为他俩将会分手。
癌症也不是没有好处,因为发现癌症,他们两人重归于好,相依相伴。
保罗癌症经历治疗又复发的多次循环,在期间保罗忍着疼痛参与医疗工作,完成了最后一年的神经外科住院医生,却因为肺癌反应剧烈,没能参加成为神经外科主治医师的庆祝典礼。
露西一直支持着保罗的愿望,对于保罗来说医生的工作很重要,保罗也确实是一位良医。
他们两人商量着下一代的问题,保罗尊重露西的选择,如若露西愿意,他们会通过人工授精的方式生育下一代。
露西愿意生育他们两个人的爱情结晶,在保罗从医的最后一年,露西也怀了孕,他们互相照顾,在露西生育前两周,保罗还在医院接受治疗,露西陪伴着保罗。在距离保罗离世前八个月,露西顺利生下女儿卡迪,保罗在露西身旁陪伴。
他们俩人相偎相依、不离不弃,有一段有趣的经历,就是他俩去找情感专家咨询,专家说他俩已经很幸福了,他已经没办法再帮他们什么,露西很不满意,觉得还能更加幸福恩爱。
他们两人一起经历了苦难,一起经历了迎接新生命的过程,也一起经历了生离死别,爱情是不离不弃。
保罗在病床上弥留之际,露西把女儿卡迪放在保罗身旁,卡迪还小,不懂插在父亲脸上的呼吸器和管道是做什么用的,也不知道父亲将离她而去,只是开心地陪伴父亲,冲着父亲咯咯笑。
保罗用了最后将近一年的时间写了《当呼吸化为空气》,在开头,保罗写到献给卡迪。
2015年3月9日,保罗·卡拉尼什离开了人世。
保罗从知道自己已经肺癌晚期开始,就努力地工作,努力地写作,一方面这是他的心愿,另一方面也是留给妻儿的遗产,经济遗产和精神遗产。
露西在后记写道:
确诊那天,他哭了。看着浴室镜子上我们画的画,写的字——“我余生每一天都想和你一起待在这里”,他哭了。
他去世前的几个星期,我们待在家里,躺在床上。我问他:“我像这样把头靠在你胸上,你呼吸没问题吧?”他回答:“只有这样,我才知道怎么呼吸。”
在书中保罗有一段话:不要问“为什么是我”。(答案是:为什么不是我?)
我想起许冠杰的《浪子心声》歌曲里的一句歌词:“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活着总需要追求什么,每个人往往把金钱摆在第一位,忽略了自己,忽略了家人,金钱成了满足的工具,但钱是永远挣不完的,爱情、亲情、友情更需要珍惜,明明都知道情感更重要,但只有到了紧要关头才会把前途放一放,回归感情。
我也喜欢钱,我努力着把钱放在第三位,第二位是感情,第一位是自己。
摘自书中作者的推荐语:
你在死亡中探究生命的意义,
你见证生前的呼吸化作死后的空气。
新人尚不可知,故旧早已逝去:
躯体有尽时,灵魂无绝期。
读者啊,趁生之欢愉,快与时间同行,
共赴永恒生命!
——福尔克·格莱维尔(布鲁克伯爵)《卡伊利卡》
![](https://img.haomeiwen.com/i29447269/7c7baf9d581e69c0.jpg)
此文章原创非首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