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效解决企业的问题,就需要明确解决问题的三大前提要达成共识。
一把别人的问题转换成自己的问题,二,把过去的问题转换成未来的目标,三把演绎的问题转化成事实的描述。
我们分别讲一下这三个前提。
如何把别人的问题转换成自己的问题呢?
我们无论是在培训现场还是在咨询现场,还是在工作汇报现场,我们经常会发现大家往往都在说别人的问题,做自己的问题都会比较少,但是我们要知道别人是别人问题的主人,自己才是自己问题的主人。
德鲁克说过,组织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能够让一群平凡的人创造不平凡的业绩,而且我们也知道组织目标是由各个岗位的人完成了自己的岗位职责,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才能够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因此每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问题解决了,组织的问题才有可能解决。
在组织中各个岗位是赋予了各自独立的职责和任务的。为了组织的健康发展,我们都要学会把别人的问题转换成自己的问题,很多组织中都存在着一个抱怨链:比方说销售部门会抱怨生产不按时交货,生产的产品质量不好,生产部门会抱怨采购的库存不够,时间不及时,采购部门又抱怨,财务不按时付款,对供应商回应不及时,财务部门又抱怨销售部门回款不及时,如此循环往复,似乎无解,而且如果不做改变,这种症状表现出来的冲突会越发激烈,而且永远存在。
但是如果我们都从自己的问题解决开始建立内部客户意识,所有人后转180度,比如财务部要考虑如何帮助采购部改善供应链关系,采购部考虑帮助生产部把控产品质量和交期,生产部要考虑帮助销售部改善客户关系,销售部要考虑财务部改善现金流,如果大家都这么思考。企业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少,担当责任的人就会越来越多。
作为管理者也是一样,不要轻易说员工不敬业,没有执行力能力不够,而是要反思管理者应该做些什么才能让员工更好的工作,不要轻易说竞争对手,别人不择手段要转化成我们要如何应对,来自客户新的需求和来自竞争对手超常规的竞争。
如何把过去的问题转化成未来的目标?
我们往往讲问题的时候都是在说过去,比方说管理者进入一个新的岗位,经常会抱怨前任留下的烂摊子这么困难,那个障碍,这个不足。我们经常会强调自我的特殊性,其实这个时候大家的思维都习惯停留在过去。但是作为管理者可不能把目光永远停留在过去,因为过去的问题都是过去的思维和行为形成的,作为管理者是要解决未来的问题,为组织创造未来的价值。
大部分的企业通常都有年度的规划,年度的预算很多。但是很多的管理者其实并没有考虑那么远,只是说先把这个月混过去再说,如果管理者以月,周甚至是以日为单位进行思考的时候,他一定更多关注的是紧急的事情而不是重要的事情,因此他不知不觉就成了一个救火队长。这就像驾驶高手和菜鸟区别一样,菜鸟由于技能不高,因此他就始终在忙眼前的活,这样车也开得不稳,事故率也高,油耗也高。驾驶高手来说,眼光看的比较远,所以预判性比较强,稳定性也好,油耗和事故率都低。
管理者需要为组织创造未来的价值,职业经理人应当着眼于未来,未雨绸缪才是较好的管理。在实践当中具有以下三个特质的人,但能够快速的发展与晋升,第一是用敢于思考未来,第二,勇于超越领导的期望,并愿意承诺,第三能够坚持长期说到做到。
如何把演绎的问题转化成事实的描述?
所谓演绎的问题就是只记忆个人的经验假设和感觉得出的主观判断。
因为每一个人的生活环境,阅历,情感经历,专业经历,教育程度都很不一样,因此对同样的事实,同样看到的内容不同的人都可能有不同的观点和结论,这样也就产生了分歧。
在工作当中我们更多的是要说事实,而不是说观点,比方说我们很多形容词,去描述了列金碧辉煌,宽敞明亮,但这样的描述并不是很多人都会认同,因为每一个人在说的时候,对这些词语的定义其实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对同一个事实的描述,一定是加入了自我的主观认知,它与事物的原本属性,性质和特征是产生了认知的偏差,如果这个时候我们换成了事实的描述,大家是很容易达成共识的。比方说刚才这个会议室多长多宽?有多少盏灯?每盏灯的瓦数多少?有多少人参加会议等等,这些事实一旦说出来,我相信大家都会认同。
管理者平时的表达往往演绎多,于是是由于工作中存在大量的演绎,因此每一个主观判断之后,我们都试图用大量的数据去支撑和证明。一个缺乏事实的演绎,他就会变成理由,说辞和情绪,演绎最大的价值是在于个人情感和情绪的表达,而事实最大的价值在于支撑个人的专业性。因此管理者需要通过事实和演绎的调和。一方面体验你的专业性,一方面体现管理的个人魅力。
我们在管理沟通中要学会把演绎的问题转化为事实的描述,这样才能称之为专业的管理者,才能支撑企业管理这道严谨,逻辑,量化的数学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