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约1500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前几天我和一个高中同学去吃饭,我们大概有将近半年的时间没有见面了吧。
他跟我算是比较要好的朋友了,臭味相投。
我们先是约球,许久没有见过他,他还是没有变化,还是留着出奇丑的短发。
后来吃饭的时候,我有很多话想说。想说说他的变化以及我最近遇到的事情,但不知道为什么,我说出口的都是些无所谓的话。
有些客套的意味,后来便发觉自己的心情并不好。
不知道是因为饭菜不可口还是他一直在看手机的态度,后来就安静下来了。
之后还是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聊的也都是关于专业和恋爱。
这顿饭吃完,我提议一起出去走走,聊聊天。他说,还是回家打游戏吧。
我心不在焉地回应着,满脑子都是吃饭时我努力寻找话题的样子。
/一/
我还是得承认,他是我目前为止关系最好的朋友,但我又不想让自己显得太过矫情。
我不是一个矫情的人,只是,
我也并不喜欢"我没有朋友"这句话。
往往当我们或多或少地感觉到没有被别人在意的时候,就会思考,这个人是否是真正的朋友?
这是一个蛮正常的事情。
说没人在乎,没人关心,没人在意是矫情了点,更准确的应该是:
我最好的朋友不在身边,或者说,我的好朋友不是很多。
这两种感觉交织在一起,会形成自己并没有好朋友的错觉。
又或者可能是,他们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
/二/
我更加不愿意承认的是,这种感觉是随着年龄增长出现的。
特别是读大学的现在,我越发对人际关系感到悲观。虽然我看起来身边有很多,看起来关系很好的朋友,但我也见证了太多人从自己的生活里溜走。
于是我觉得多数朋友是"阶段性"的。
而一旦阶段性确定下来,那这个人就注定不会进入到"好朋友"的行列中。
大一的时候,我以为自己交到了很好的一个朋友。那会心情不好时,我们都是随叫随到的,然后出去吃吃喝喝聊聊天,烦恼仿佛就会减少一大半。
可一旦跟时间扯上关系的事情,我们从来都不敢保证。
不需要等到毕业,或者其他什么需要有仪式感的事情,慢慢地,"未必会留下"就变成了"再也不见"。
甚至在我主动联系两次之后,我交友的心态就变成了,
"都很难说",就是很难说,未必会留下就是不会留下,毫无疑问。
/三/
此后。
当我和每一个人打交道前,我都会预想他离开的样子,甚至如何道别,我都偷偷排练了几次。
如果说对于爱情不够自信就是loser的话,那对于友情,我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失败者。
我觉得这是自己最糟糕的交友状态。
刚放假的那天,另一个看起来跟我关系很好的朋友,去找他聊天,忘记聊了有多久。说了很多,当时的我已经对于自己的"交友状态"很"适应"了,甚至觉得没什么。
与其慢慢不联系,不如直接"了断",看起来还更酷一点。
因为,在友情里主动比在爱情里主动更加难为情,说了很多吧,我跟喝醉了酒似地说话,因为在这种状态下,说出心里话才不会让我显得那么不好意思。
聊来聊去也没什么结果,至少心里好受些。
/四/
生活的单调已经让我隐隐地感觉到,自己好像,应该不会交到什么新朋友了吧。
这时候突然觉得,"我没有朋友"这句话并不矫情,它只是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
我们都是单枪匹马的独立的个体,孤身一人才是正常不过的事情。
不过,我们要是冷静下来想想,我们还是有朋友的,只不过那些朋友都太遥远了。
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我那个高中同学,虽然跟他在一起我还是觉得自己没有朋友,但我知道,当我有了困难,他一定会帮助我。
只是,此刻我身边没有可以依赖的人,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人不值得依赖。
/写在最后/
"没有朋友是一个成年人的常态。"
朋友是可以帮我们分担压力,分担情绪的人,是我们可以依赖的人。
而作为一个成年人的我们,也应该明白,有越来越多的事情是需要我们自己去承担的。
我们选择承担,所以当我们感到疲惫时,难免会有"我没有朋友"的错觉,这没什么。
当你真的撑不下去的时候,他会过来帮你一把。
不过,
他也希望你能够自己撑下去。
"我们没有想象中那么孤单,也都比我们想象中要坚强。"
END.
作者:钱同学,一个有着理想主义的现实主义者,没有故事的男同学。
热爱写作,专注于个人成长,擅长使用反思式思维解决情感困惑,希望钱同学能够陪你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