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致中和”的书法之道

“致中和”的书法之道

作者: 禅书 | 来源:发表于2018-03-22 12:24 被阅读0次

            人生“止于至善”的境界,莫过于“致中和”。《礼记•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一个人在静时,能够守中,空灵不昧;当动时,能够与一切和谐,通达无碍。“致中和”,则人生大美。

            常人欲达到“致中和”的大美之境,必须经过一番修炼。修炼之法有“八万四千法门”,而修习书法则是绝佳的途径。因为书法之道就在于让书写者“致中和”。

            要领悟书法之妙,首先必须要“中”,要“喜怒哀乐之未发”。不能因为别人赞美我字写的好就沾沾自喜,别人指责我字写的差就生气上火。或认为必须这么书写,或认为必须那么书写。有所分别执着都不中道,必须不偏不倚才能守中。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字写得好坏而喜怒,不因有所得失而悲乐。因为所谓书法,本是无中生有的东西,只是随缘而生的事物。只要能让自己的心静如止水,放下生命中养成的一切习气禀性,忘却所有自以为是的所知所见,让内心归零,虚灵不昧,“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再去领悟书写之道,则不假外求,自然明了。人生善于安住于“无”的智慧,才能生出“有”的聪明。

          要通达书法之妙,书写时必须达到“和”的状态,而方法途径就是“发而皆中节”,也就是要不偏不倚,不偏谓之中,不倚谓之正。无论书写时多么的变化多端,一切都要不离中正。

            比如执笔的问题,有如“ 二指”、“三指”、“四指”、“五指”,又有单钩、双钩之分,可谓变幻无穷,众说纷纭。哪种执笔方式好呢?不如问如何执笔才更“中节”?书写时,出锋行笔时,笔锋首先要过渡到“中正”与于纸面的状态,这样才方便于把各种方向走势的笔画写出来,所谓“八面出锋”。那么问题就来了,古人用的桌子是倾斜面的,今人多用水平面的。今人在水平面的桌子上书写,有的坐着有的站着,具体情况不一,所以执笔时既要方便于笔锋中正于桌面,又要能灵活自如,并且每个人的生理结构上也有差异,执笔方式就必然不同(在今天水平桌面情况下,五指执笔法对绝大多数人是有优势的)。还有运指、运腕和运肘的问题,都要根据写的字的大小等因素灵活掌握,不可偏执孰是孰非,一切随顺自然,保持中庸之道才是真理。

          中庸之道表现在书法中,最突出的就是笔法中的中锋行笔,“锋不正不行”。可以说,笔法有很多,都是为更好的达到“中”锋的目的而自然产生的。结字和章法上,在追求变化的同时,要始终不离“中正”的精神,形态要端正,重心要稳。“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这里不得不强调,中庸之道是一种至善至高的内心境界,“发而皆中节”所揭示的“中正”之理,绝不是一味的执着于中正的外象 。其实现象上的中正和偏倚是两种倾向,执着于哪一端都不“中节”。但现实中人,偏执边见很多,导致心智蒙昧,苦海无边。所以,书法作为修行的法门,因学着的善根不同而分别出渐法和顿法。对心智愚昧,我执偏见炽盛的人,教以渐法。第一步,在书写的形象上借中正之名破偏倚之习,以中正其心 ,这是“修炼自我”的过程;第二步在“偏倚”中以求变化,而能“发而皆中节”,这是“放飞自我”的境地。对于心智清明,悟性很高的人,要直接教以真正“致中和”的中庸之道,要以万法在我心中的自信而晓以“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宇宙真理,并“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致中和”的书法之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vca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