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鹰/文
马之建 马之建日记父亲马之建(马子建)的日记中记载:“1947年秋考入湖南大学(原民国大学)[2] 。1948年任民大四零级副级长。1949年4月参加‘民大学生运动’,从宁乡串联到长沙,担任纠察团团长。”
根据李伟锋撰写2017年01月12日“新湖南客户端”发布的《湖南史记丨1949年拂晓暗战 · 保姆油纸伞巧藏名单》一文,了解了“民大学生运动”的来龙去脉。文中还提到了三伯父马子谷(马式材)当年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中共湖南地下组织最高领导机关在长沙的秘密办公地点,即中共湖南省工作委员会(简称省工委)旧址。
《湖南史记丨1949年拂晓暗战 · 保姆油纸伞巧藏名单》部分内容如下:
开福区三角塘巷32号。一栋始建于1947年1月的两层小木楼静静矗立在繁华的都市里,与散落周边的现代建筑群相比,这木楼更显淡定、从容;漆黑的木板,透出一股苍劲和坚强。
这里曾是当年中共湖南地下组织最高领导机关在长沙的秘密办公地点,即中共湖南省工作委员会(简称省工委)旧址。时任省工委书记的周里和夫人常杏云,以开缝纫铺的名义在这里领导湖南地下党工作。
今年97岁的常杏云回忆,1949年解放前夕,省工委的许多重要会议在此进行,很多重要的指示从此发出,传向三湘大地,领导着当时全省的革命斗争。
进步学生运动:
高继青遇害,4000多人追悼声讨
临近解放,白色恐怖笼罩国统区。根据湖南革命斗争实际,省工委广泛深入发动工人、农民、学生,相继开展了多场声势浩大的声援争取和平,反对内战的游行。
现年85岁,时任中共长沙河东区委书记的赵光白老人,对当年的形势记忆犹新。当时,长沙有以大学为主体(主要以湖南大学为中心)的河西学运区委,以中学为主体(主要是长沙一中)的河东学运区委,均由省工委派员直接指导,领导学生开展爱国民主运动,开办社团和进步刊物,宣传革命思想。一批党影响下的进步知识分子,如湖大教授李达、湘雅医学院院长凌敏猷、国立师范学院代院长王兆澄等,热情支持学生运动,宣传革命思想,给学生很大鼓舞。南岳国立师范学院、宁乡民国大学等校学生,纷纷来长沙串联,组织爱国学生运动。
1949年南京“四一惨案”发生后,省、市工委组织长沙各大中学校近万人在又一村中山公园集会,悼念殉难烈士、声讨国民党反动派的残暴行径。衡阳、岳阳等地学生闻讯后,也相继举行示威、声讨活动。
6月13日,长沙克强学院进步学生高继青替省工委地下印刷厂转移印刷机器时,被国民党特务发觉。19日夜,高继青被秘密绑架杀害。24日,在南门外左家塘苏州公墓找到尸体,血肉模糊,惨不忍睹。惨案发生后,地下党通过长沙各进步报纸,作了连续报道。
一时间,长沙学生、市民群情激愤。地下党组织利用这次机会,通过湖南大学地下党、克强学院党组织,开展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声讨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全市有64家单位4000多人参加追悼活动。省工委同时布置长沙新闻界的地下党员,通过报纸,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挑动内战、实行独裁专制的阴谋,促进了群众觉醒。
马氏宗祠旧址马氏宗祠创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三年(1714);三修于1935年,于右任 [2] 题额;此图摄于80年代。
补充资料
[1]
马之建(马子建):派名永柱,字良材,号石村。1925年出生于长鄄马氏家族。自1936年起,先后毕业于新化私立长鄄高等小学堂、新化高平永固镇校、邵阳湖南私立邵陵中学、隆回黄金井成达中学、溆浦国立师范学院附属中学、邵阳湖南省立第六中学、邵东廉桥三民中学、湖南大学(原民国大学)[2] 。1944年秋任隆回黄金井成达中学学生自治会常务理事;1944年12月初在溆浦国立师范学院附属中学聆听胡庶华做“读书救国”的报告;1945年春任邵阳湖南省立第六中学三民主义青年团区队副队长;1946年3月初参加“爱国学潮”,被开除学籍,从此与三民主义青年团脱离关系;1948年任民国大学四零级副级长;1949年4月参加“民大学生运动”,从宁乡串联到长沙,任纠察团团长;1949年6月在新化参加地下党员文诚生领导的地下工作;1949年10月调中共邵阳地委资江公学学习;1950年元月调新化高平黄信发动群众“减租反霸”,任工作组组长;1950年5月调邵阳地委整编;1950年底,作为随军记者开赴抗美援朝战场;1954年7月调河北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训练团学习。自1950年6月初起,先后任职于哈尔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炮兵政治部宣传部、牡丹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炮兵政治部文工团、北京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工团、北京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化部解放军文艺社、北京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化部、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师范学校、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湖南省隆回县第三中学。交往过的重要人物有万毅、钟赤兵、邱创成、唐凯、李俭珠、赵军、杨平、刘少奇、罗荣桓、傅钟、萧华、陈沂、陈其通、邹适今、胡庶华、鲁荡平、翦伯赞、张天翼、魏巍、郭永江(荒草)、高玉宝、梅兰芳等。一生钟爱诗词、文学、曲艺创作,代表作有“乐府诗体”古典诗歌《少司命》。
[2]
于右任: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清朝光绪五年(1879)出生于陕西三原。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中华民国开国元勋之一,中国同盟会早期骨干,中国近代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文化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尤其是担任监察院院长一职长达34年;同时也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和复旦大学、私立南通大学校董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