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要交给上头的,那就顺便发个日志……
书名:《游戏的终结》 作者:[阿根廷]胡里奥·科塔萨尔
简介
这是“文学爆炸”时期的主将之一,胡里奥·科塔萨尔在早期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子。这些短篇都有一个共通点:以游戏为主题,正如作者所说:“博尔赫斯的故事是令人赞叹的,我写的是另一种。”这“另一种”确实向读者呈现出跟博尔赫斯相比肩又截然不同的文学风景。
叙事结构
《游戏的终结》中的短篇小说叙事结构相对传统,每篇小说都在讲述一个思路完整的故事,跟当时盛行的小说逻辑相似。他们着重于“用传统的叙事结构去讲述一些荒诞和离奇的故事。”而且,科塔萨尔早期的文学作品中,作者视角很少介入,一般直接用人物“进行故事”。
文学技巧
如其中一篇《一朵黄花》,主人公讲述自己在公交车上看见一个很像少年时期的自己的男孩,于是上前结识,也惊讶于小男孩和自己往昔的命运相似,后又想到这是无法改变的命运轮回的一环而已。以人与人之间的生存轨迹相似,来质问命运的意义。、
主题
游戏化。有交际上的游戏化,生活困境的游戏化,还有恐惧、爱恨、人对未知事物探索的游戏化。这种“化”是荒诞又充满危险的,结局是非游戏、真实痛苦且残酷的。
摘录
“好吧,随您怎么说吧。事实上,在葬礼后的几个星期里,我第一次感觉到有点像是幸福感的东西。我仍然时不时地去拜访卢克的母亲,给她带一包松饼,但是我对她或是那户人家已经不怎么关心了,我好像还沉浸在一股惊喜中,因为我确信自己是第一个必死之人,因为我确切地感觉着自己的生命正一天接一天,一杯酒接一杯酒地流逝,最后可能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结束,一丝不差地重复着天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某个不知名的死人的命运,但是,我是真的会死掉,再没有一个卢克来接续这场轮回,愚蠢地重复这种愚蠢的生活。您要理解这种完满感,老伙计,您该羡慕我这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幸福感。”
因为,看上去,今朝很是苦短。小餐馆和廉价的葡萄酒证明了这一点,还有那双闪烁出心头燥热的眼睛。不过,几个月来,他一直在品味着他平庸日子的每分每秒,细细回想着他失败的婚姻、他一事无成的中年,当然,还有他没人能抢去的必死天命。直到有一天下午,在穿过卢森堡公园时,他看见了一朵花。
“它就开在路边上,一朵普通的黄花。我本来是停下来点根烟的,却看它看出了神。有点像是那朵花也在看我,那种触动,有时候……您知道,谁都会这种感觉,所谓的美感。就是那个,那朵花很美,那是一朵美极了的花。而我却死定了,我会在某一天永远地死去。那朵花很漂亮,永远都会有漂亮的花给将来的人们看。突然,我明白了什么是虚无,我曾经以为那就是平静,是苦难的终结。我会死去,而卢克已经死了,再不会有一朵花留给像我们一样的人了,什么也不会有了,绝对不会有了,而虚无就是这样,就是再也不会有一朵花。点燃的火柴烧痛了我的手指。在广场上,我跳上一辆不知开往哪里的公共汽车,开始荒唐地四处看,看尽能在街上看到的所有东西,看尽公共汽车上的一切。当到达终点站时,我下了车,又上了另一辆开往郊区的公共汽车。一整个下午,直到深夜,我不停地上车、下车,想着那朵花,想着卢克。我在乘客中寻找着某哥长得像卢克的人,某个长得像我或像卢克的人。某个可能是我的重生体的人,某个一看就直到那就是我的人,然后任他离去,什么也不告诉他,这几乎就是保护他了,让他能继续他那愚昧、可悲的生活。他那蠢笨、失败的人生,直到下一次蠢笨、失败的人生,直到再下一次愚蠢、失败的人生,直到再下一次……”
P82~84
相关或同类作品
《第二十二条军规》 作者: [美] 约瑟夫·海勒
《橡皮》作者:[法]阿兰·罗伯-格里耶
博尔赫斯的短篇故事
本书可取之处
一位阿根廷作家之所以成为本国伟大作家,并非在在于他善于着笔描写阿根廷的风土人情,或写作取材于阿根廷古老传说与史诗,更或是其作品激发阿根廷人的爱国主义或民族激情,而在于,他正正没有“在于”什么。科塔萨尔的作品没有刻意追求本土特色和地方色彩,但又不缺拉美文风,这是他的出色之处。
简评
跟博尔赫斯的“镜子”、普鲁斯特的“时间”、艾柯的“戏仿”和俄国形式主义作家(具体揪不出哪个名字了)的“陌生化”一样,作家会对某一中体进行沉思,并在作品中表达自己沉思的流变。科塔萨尔的“游戏”即是如此。它不是我们日常生活所应用的游戏二字的意义,而是通过小说,把人的存在游戏化,把生活、命运等很多事物游戏化,但这是一种危险的娱乐,或是把思维、痛苦、恐惧和绝望美化而已。
书名:《双城故事》 作者:[美]约翰·费里曼
简介
这是28位纽约客关于纽约城市的贫富差距问题的短篇集。他们通过小说和非虚构报道,向读者展示了不同行业人士在纽约的生存状况,他们也是底层年轻人精神状态的速写。
叙事结构
每篇作品的叙事结构各有特色而不相叠。比如有小女孩叙说当地社区如何不团结的作文体,有旁述,有当事人自白,有短篇小说传统叙事,甚至有碎片化叙事。
文学技巧
《双城故事》超越了一般的非虚构作品,文学本来是模仿现实的,非虚构或“现实主义”其实和“文学和虚构的”本质上并非界限明确。所以这本书不仅仅追求“真实”,而是追求“真实感”,它着重呈现而非反映。所以的所以,完全可以把它当作小说集。这部作品,视角不单一,背景架构和剧情也相当多元,它以缤纷的文学颜料来勾画苍白可怖的都市景象。
主题
大都市环境下,贫富及其延伸的社会问题。有公立学校孩子学业上的精神压力,穷人的住房、救济、医疗问题,城市的交通问题,社区解构,上班族的精神压抑和焦虑状况……
摘录
第六区如今在南极洲。冰层覆盖了人行道,公共图书馆的彩色玻璃窗在冰雪的重压下奄奄一息。冰冻的公园里有冰冻的喷泉,冰冻的孩子在千秋架顶上被冻住了——冰冻的绳子把他们固定在半空中。冰冻的犹太小男孩衣服上的流苏也冻住了,就像他们冰冻的母亲头上一丝丝的冰冻假发。出租马车冻在半路上,跳蚤市场的小摊贩冻住的样子仿佛还在跟人讲价钱。中年妇女在人生的半道上冻住了,冰冻的法官的小槌子在有罪和无罪之间冻住了。地上是冰冻的初生婴儿的第一口以及冰冻的临终者的最后一口吐气的结晶体。在一个冰冻的壁橱里,在它那冰冻的架子上,放着一只冰冻的易拉罐,里面冰冻着一句话。
P211
相关或同类作品
《新手》 作者:[美] 雷蒙德·卡佛
《美国鸟人》 作者:[美]洛丽·摩尔
《中国在梁庄》 作者:梁鸿
本书可取之处
“非虚构”本身并不能叙述客观的现实,有时,虚构作品更能在“社会现实”的问题上进行表达,虽然这是一本描写“身上布满贫困缺孔的底层人”的书,但它也能“救”人,同处在社会底层的人通过这本书能稍微得到灵魂的自救。这种“呈现”的下一步,是向后来踏上大都市的年轻人发出质问:你们现在纽约交易什么。《双城故事》不是报告,而是文学。
简评
贫富自由一街之隔,这里是双面之城——纽约。这里的人们耳际充斥着各种神话故事,而他们所见确实荒诞离奇、匪夷所思的遭遇。在平常小镇的读者看来,这些纽约客的经历简直是异人的。《双城故事》也是异托邦的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