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园》作者自序:厨房里的写作
我也感到奇怪:只要提起笔,过去那些日子就涌到笔尖,抢着要被诉说出来。我就像是用笔赶路,重新走了一遍长长的人生。书写的过程,温暖了我心底深处的悲凉。人到晚年,我却像一趟踏上征途的列车,一种前所未有的动力推着我轰隆轰隆向前赶去。我知道自己写出的故事如同一滴水,最终将汇入人类历史的长河。。。
《浮木》作者女儿代后记
是的,你看那些全然无名的芸芸众生,他们经过的历史是怎样的呢?他们在洪流中挣扎,无声无息地来,无声无息地生活,无声无息地死去。《秋园》写的是这样的人物,《浮木》写的也是这样的人物。如果没人书写,他们就注定会被深埋。
一样的水漫过来,一样的苦味弥散着。他说经历过苦难的人,多数并没有能力讲述,所以我母亲这种来自普通人、来自底层的叙述便显得罕有而珍贵。
人们一直在丧失。记录与书写便是人类抵抗遗忘、抵抗丧失的方式,因为“故事不经讲述就是不存在的”。
妈妈不认为写作是一种特权。年轻的时候,她如同一颗油麻菜籽,落到哪里便为存活竭尽全力,生根开花。活着是首要要务,没有余裕用于写作。
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萧红的感慨用于妈妈身上也是合适的。
我想,如果母亲人生大部分时光是“活着”,晚年的写作则意味着自救。这是回归人的主体意识之旅,对生命有所觉知而不再是浑浑噩噩。当你诚实地记录和认识自我的生命,那往往意味着更多;你还记录了时代,那么这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做出的贡献了。
作者杨本芬一共写了三本书,因《浮木》算是《秋园》的续篇和补充,所以放在一起说,还有一部《我本芬芳》我打算单独写一篇。杨本芬60多岁才开始写作,与其说写作,不如说是一种回忆式的叙述,但哪一个作家不是在写自己呢?作者的写作手法可能称不上多么精妙绝伦,但三部小说我读完已经有几个月的时间了,至今仍念念不忘。我似乎对这种平实自然的写作手法毫无抵抗力,很容易走近作者描述的那个世界。
外婆、妈妈这些被放逐到社会底层的人,经历了战争,抗日,饥荒,文革。。。作者详细的描述了一个家庭在那荒诞的时代背景里的浮沉,或许正是这种独特的经历,作者完整自然细腻的描述才让人爱不释手,唏嘘感慨。她们那一代人很多人经历这些,但很少人能这样叙述书写。我的妈妈,文化程度不高,当时大多数妇女可能都是如此。我的姥姥,完整的经历了那一段历史的人,已经过世。她们给我讲过的只是片片断断,星星点点,很感谢《秋园》作者杨本芬让我们清晰的了解那段历史,平凡人的历史。
她还说,当我拿起笔的那一刻,真正的救赎才刚刚开始。或许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救赎,当今社会绝大部分人都丰衣足食,起码不会再经历那样的现实生存的苦难,但现代人却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精神苦难,压力、无聊、家庭阴影、心理创伤等等,有的人生命或许就真的停留在一次心灵巨大无边的黑暗里,再也走不出。
谁又不是在自我救赎呢?今天又刷到了一段我最近比较喜欢的一个视频号“意公子”的叙述,“意公子”是一位知性大方的女子,她经常从古诗词中结合自己的生命感悟道出人生的哲学,她好像最喜欢庄子和苏轼,视频里经常引用的也是他们的诗词。今天我刷到的这段视频,她讲的是“虚己以游世”的感悟,最后她自嘲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孤独的话痨”,她非常害怕别人为她冠以“教育”、“唤醒”之类的标签,相比这些词,她更喜欢分享这个词,在这个过程中“自我疗愈”。
是啊,我以为“自我疗愈”比“自我救赎”更加贴切,我认为我在这里也是个“孤独的话痨”而已,我只是在分享我的感受,而不是输出某个标准的答案,在不断的体验、阅读、书写之中“自我疗愈”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