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什么你的孩子和你想的不一样》

《为什么你的孩子和你想的不一样》

作者: 李成__北京 | 来源:发表于2024-07-31 08:38 被阅读0次

1、主流的教养理念其实夸大了教养方式的作用,教养方式当然很重要,但我们常常忽视了另一个更重要的因素——遗传。

2、了解孩子的性格,父母就可以更清楚地知道,哪些环境有利于孩子进步,哪些环境可能让他们陷入麻烦。父母也可以去微调孩子的天性,把他们的某些遗传倾向“调高”或者“调低”一点,让他们更好地适应这个世界。

和一般的教养类书籍不同,这是一本能帮助家长缓解“教养焦虑”的书。做家长的都知道,养孩子是一件特别难的事。为了找到养孩子的正确方法,很多家长都会看很多教养类的书,甚至去上网课。可很多时候,家长依然会苦恼,为什么学了那么多教育孩子的方法却不起作用?为什么对别人家孩子有用的教养方法,到自家孩子身上就没用了呢?

主流的教养理念其实夸大了教养方式的作用,教养方式当然很重要,但常常忽视了另一个更重要的因素——遗传。

作者叫丹妮尔·迪克,她是国际公认的遗传学及发展心理学权威。她并不认可所谓的“教养神话”,因为它暗示着孩子的行为都是父母的事,而这是一种非常强烈的错觉。当你的孩子表现得很好的时候,父母会容易“居功自傲”,觉得这都是因为自己教得好;而当孩子表现得不好的时候,父母也容易责怪自己,觉得是自己哪里做错了。

但研究表明,孩子的行为其实并不主要是由父母驱动的。DNA不仅对我们的外貌编码,还会对大脑、个性气质、和世界互动的方式进行编码。孩子们从出生起,对世界的反应程度就不同,对反应的调节方式也不同,比如有的孩子爱哭,有的孩子就不怎么闹。发展心理学家把这种行为上的独特性称为气质,而这种气质是高度稳定的。每个孩子的气质都不同,所以不存在一刀切的教养方案。

作者讲了她训练她3岁的儿子上厕所的经历。为了训练她儿子上厕所,起初,作者尝试用巧克力豆作为奖励来诱惑他,可这招没用。她儿子确实喜欢巧克力豆,可也不足以诱惑他去上厕所。后来作者尝试了各种方法,都没用,最后她才恍然大悟,她的儿子的胜负欲很重,希望事情能按照他自己的意思来。因为儿子觉得作者是要把这件事强加给他,所以他也强硬地拒绝。参透这一点后,作者不再谈论如厕训练,结果后来她的儿子自己开始上厕所了。作者说,如果她能早一点醒悟过来,早点意识到她儿子的气质和性格,说不定她可以不用和儿子斗争那么长时间。对于这样的孩子来说,父母管得越用力,他们会反抗得越激烈。

孩子的性格和气质是天生的,写在他们的基因里,基因的影响大于教养方式的影响,父母能做的是有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为孩子提供的环境就不重要了。就像进化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说的:基因对环境影响起着约束作用,但是,这是一种很有弹性的约束。父母要做的,就是去认识孩子的气质类型。这本书的英文原名是“The Child Code”,直译过来是“儿童密码”,父母要做的就是去破解自己孩子的天性密码,根据孩子的遗传特质去教养孩子,并进行微调,让他们能更好地发展个性,适应这个世界。

遗传因素对儿童行为的影响有多大?

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那就是父母在塑造孩子行为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这一观点是从哪来的呢?

对教养,或者说父母角色的重视,可以追溯到儿童心理学领域的起源。科学家们做儿童发展研究的时候,采用的研究方法一直以观察性研究为主。在观察父母和其子女的过程中,研究人员一致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儿童发展情况之间有相关性,于是他们就得出了结论:儿童行为是由父母塑造的。但这种逻辑存在一个缺陷,那就是相关性不等于因果关系。我们并不清楚,到底是父母的教养导致了孩子的行为,还是孩子的行为影响了父母的教养方式。

比如,早期人们看待自闭症儿童的方式就曲解了相关性和因果关系。医学专家最初认为,孩子的自闭症是由于母亲的冷淡导致的。因为研究人员观察到,自闭症儿童的母亲不会像一般母亲那样对孩子微笑,和孩子说话、玩耍,于是研究人员错误地得出了结论:母亲冷淡会导致孩子患上自闭症。但后来,通过对这些家庭进行长期随访,研究人员才发现,自闭症孩子的母亲最初和一般母亲都是一样的,都会和孩子进行互动,但因为自闭症孩子不会对母亲的信号做出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妈妈们和孩子互动的次数才减少了。所以,不是母亲的行为影响了孩子,而是孩子的行为影响了母亲。

当研究人员对父母和孩子进行类似的追踪研究后,他们惊讶地发现:与其说是父母的教养方式更能影响孩子的行为,不如说孩子行为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更大。也就是说,孩子对教养方式的塑造作用,要大于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塑造作用。是孩子在推动父母的教养方式。

不过,除了孩子的行为和父母的行为,亲子关系之间还存在第三个变量,就是我们上面强调的基因。那么,孩子的行为是更多受到父母的影响,还是基因的影响呢?

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看一类研究:收养研究。如果一个孩子刚生下来就和亲生父母分开了,然后进入了收养家庭,那么通过研究孩子是更像亲生父母,还是养父母,我们就能知道,基因和教养环境哪个影响更大。

几乎所有采用收养设计的研究,无论是酒精问题、婴儿羞怯问题还是关于精神分裂症的研究都显示,孩子在所有行为上都表现得更像他们的亲生父母,即使他们不是由亲生父母抚养大的。瑞典一项收养研究调查了犯罪行为,结果发现,那些被收养的儿童,如果其亲生父母有犯罪记录,那么他们即使不是由亲生父母抚养大的,也会表现出较高的犯罪率。不过,他们的表现也并不全部取决于基因。如果孩子的养父母有犯罪记录的话,收养儿童的犯罪率也会升高。所以,在孩子的犯罪行为上,基因和家庭环境的影响都很重要。

在收养研究之外,还有一种自然实验能帮助我们研究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力,它叫做双生子研究,也就是对双胞胎的研究。双胞胎分为两类,一类是同卵双胞胎,一类是异卵双胞胎。同卵双胞胎的遗传物质是百分百相同的,异卵双胞胎则是有50%的遗传物质相同。如果双胞胎是生活在一个家庭里的,那么假设某种特征完全是由家庭环境决定的,异卵双胞胎的表现应该就是相似的。如果某种特征不仅仅受环境的影响,还和基因有关,那么同卵双胞胎的表现应该比异卵双胞胎更相似。

那世界范围内关于双生子研究的结论是什么呢?这些研究得出的总体结论是,几乎所有东西都受到基因的影响,同卵双胞胎几乎一定比异卵双胞胎更相似。还有科学家研究了那些出生后就被分开抚养的同卵双胞胎,结果发现,从个性、气质、工作倾向和休闲兴趣等方面来看,分开抚养的同卵双胞胎的相似程度,几乎和一起抚养的双胞胎毫无二致。这些结论告诉我们,儿童出生时并非一张白纸,他们的基因密码影响了他们是否天生就更容易害怕、冲动、更具攻击性。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一位叫做埃里克·特克海默的行为遗传学家就曾写下著名的行为遗传学定律:“人类所有的行为特征都是遗传的。个人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小于受基因的影响。”

父母可能会先松一口气,放下一点自己心里的教养重担。这并不意味着教养就不重要。把基因和环境分开比较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们本身就不是两个可以彻底分开看待的因素。基因和环境是彼此关联、交互作用的,且有很多种不同的交互方式。比如有唤起型,意思是,我们的基因塑造的个性,会唤起世界对我们的反馈。如果你是一个易怒的人,你就更可能对饭店的服务生发脾气,这可能会让他们不知所措,于是就进一步证实了你的固有观点:这个世界上蠢货太多了。基因塑造的我们的外表、气质、智力、行为,都会影响我们在世界上获得的各种体验,周遭的环境会对我们的基因表现做出反应,形成一种反馈循环。就好像那句话:“爱笑的人运气不会太差”。这就是唤起型基因-环境关联影响。所以,哪怕一对双胞胎在完全不同的家庭中长大,但他们天生有着相似的气质,这些相似的气质作用于不同的父母、朋友、老师身上,很可能就会收到相似的反馈。虽然他们是分开长大的,有各自的生活,但他们生活中的相似经历,会把他们塑造成越来越相似的人。

还有一种基因和环境相互交织影响的方式,叫被动型基因-环境关联影响。作为父母,我们也有自己的气质风格,这也会影响我们教养孩子的方式、给孩子提供的环境。比如,爱冒险的父母更有可能带着孩子去滑雪、跳伞、攀岩,知识型的父母更可能在家里堆满书籍和杂志。对内向的父母来说,他们可能更倾向于给孩子安排一些人比较少的活动,而不是给孩子报名参加戏剧班。所以,父母的基因型会影响他们给孩子提供的环境,这就是被动型基因-环境关联影响。

好的家长要做些什么呢?基因会影响命运,但不会书写命运。家长要做的,是和孩子的遗传倾向进行良好的“合作”,促使他们成为尽可能好的自己,并帮助他们控制可能引起麻烦的自然倾向。如果你的孩子天生就容易冲动,你就可以给孩子设定边界,帮助孩子学习控制冲动。如果你的孩子有高度情绪化的倾向,你就可以帮助孩子学习管理情绪。你也可以培养孩子天生的基因优势,比如你的孩子天生就很喜欢社交,那么你就可以给他塑造一个有更多互动机会的环境,帮助他促进社交技能的发展。了解孩子的性格,父母就可以更清楚地知道,哪些环境有利于孩子进步,哪些环境可能让他们陷入麻烦。父母也可以去微调孩子的天性,把他们的某些遗传倾向“调高”或者“调低”一点,让他们更好地适应这个世界。

孩子有哪些天生不同的气质类型?

人类的天生气质有很多种测量和分类的方法,作者在书里重点关注了三种主要的性格特征,分别是外向性、情绪性和自控力。这些气质本身并无好坏,不同的气质特征对父母来说是容易还是难以应付,也会随着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而有所变化。比如小孩子拒绝服从,小时候父母看来是难以管教,但等他长大后,这种特质可能就会表现为坚持原则的优点。作者说,父母要像侦探一样,去观察并了解孩子落在了这些维度的哪个位置,找出对孩子的天性有效的教养方法。

除了了解孩子的天性气质之外,父母也得去思考自己的气质是什么样的,以及自己的气质和孩子的是否适配。有的父母和孩子很幸运,天生就有不错的适配性,比如妈妈很喜欢读书,女儿喜欢别人给她读书,那么这对母女就会一起去图书馆选书、一起依偎在阅读角里,共度美好的亲子时光。这样的父母就会觉得教养孩子“轻松简单”,原因可能并不像他们想得那样,是他们教导有方,而可能只是一种幸运,因为他们和孩子天生适配。

如果一个内向的、喜欢读书的妈妈有了一个高外向性、低自控力的孩子会发生什么?安静地依偎在一起读书估计很难了,孩子可能根本不想安静地看书,满图书馆乱跑,妈妈也不得不频繁地管教孩子,也谈不上什么享受亲子时光了。

当父母和孩子的气质匹配时,一切都会很顺利。但如果不匹配,亲子之间难免会有很多摩擦,给父母带来很多挫败感。这时,父母就要去学着用适合孩子天性的方式去管教他。下面,我们就来聊聊,父母应该如何根据孩子在外向性、情绪性和自控力这三大维度上的天性来教养孩子。

外向性高的孩子往往在社交活动中更活跃,在学校乃至步入社会中,都会有一定的优势,这也被称为外向者优势。但对父母来说,高外向性的孩子也会让人头疼,他们需要大量的活动,而这可能会让父母筋疲力尽。很多高外向性的孩子自控力水平也比较低,可能让家里一团糟。他们渴望不断和人互动,所以可能会一直跟在你屁股后面满屋子转,让你无法专心做自己的事情。青春期的时候,高外向性的孩子也可能会让父母多费心,因为他们喜欢和同龄人在一起,就可能会受到同龄人的不良影响。

低外向性的孩子更关注自己的想法、情感和内在世界,喜欢安静的活动和独处的时间,过多的外界刺激会让他们难受,社交上也比较慢热。低外向性有其优势,首先,他们没那么调皮,抚养起来可能更容易。其次,他们不容易受到潮流和同龄人的影响,更能按照自己的计划和想法行事,他们往往更有创造性、习惯深思熟虑、目标也更明确。当然,低外向性也有不足,他们比较安静,所以也更容易被忽视。他们更重视自己内心的想法,所以可能会给人固执的印象。

如何根据孩子的外向性水平来教养孩子呢?首先,对于高外向性的孩子,父母可以给孩子提供他们需要的出口和想要的关注,多给他们一些社会性刺激,让他们去接触各种不同的环境,比如游乐园、足球场、舞蹈班,以及各种儿童活动。作者认识的一个高外向性孩子的家长会记录下家附近所有的儿童活动,以及每个项目的营业时间,孩子不去学校的时候,他就能迅速地带孩子出门参与活动,以免他旺盛的精力在自家斗室释放开来。此外,多给孩子提供反馈。高外向性的孩子渴望你的关注和反馈,反馈不意味着你要一直夸他,给他回应即可,比如“今天你在学校做了那么多事啊!”“你和其他小朋友玩了那么多游戏啊!”在提供刺激和反馈之外,父母也需要教孩子慢下来,告诉他们休息的重要性,学会调节自己。也要教他们反思,培养他们的同理心,让他们学着也给别人说话的时间和出风头的机会。

对于低外向性的孩子,他们不像高外向性的孩子一样那么需要他人的关注,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这一需求。他们需要的,是感到被爱、被接受。在这个崇尚外向者的社会中,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格格不入。所以父母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帮助孩子知道,他们没有任何问题,低外向性只是一种气质,给他们更多的支持和鼓励。此外,父母要找到适合他们性格的活动,比如玩乐高、拼拼图、绘画,去图书馆、艺术博物馆等等。有些体育活动也适合低外向性的孩子,比如打网球、滑冰、划船、攀岩等。父母还要给低外向性的孩子一个属于自己的安静空间,可以是卧室,也可能是某个布置温馨的小角落,让孩子在觉得外界刺激过于强烈的时候,能退到自己的世界里去,给自己充电。父母还要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对安静时间的需求。作者说,当家里来客人时,她3岁大的低外向性的孩子总是会在一段时间后就开始因为一些小事闹脾气,这是因为家里变得太喧闹,他累了。这时,她就会帮助孩子识别自己无力应付的状态,然后告诉孩子,他是可以去房间休息一会儿的。这会让孩子知道,暂时离开一下人群是可以的。

比起高外向性和低外向性的孩子,可能更多的孩子是中等外向性的,有个术语来形容这种中等外向性水平,叫“中间性格”。他们有些高外向性的性格特征,也会表现出一些低外向性的性格特征。如果你的孩子是这样的中间性格,那么关键就是摸清孩子的模式:什么样的社交活动程度适合孩子?他们需要休息多长时间?活动多久后他们会变得焦躁?他们参加哪些活动时脾气会变差?你可以做些记录,摸清孩子的外向性水平,给他们安排合适的日程。

高外向性的孩子也得学会如何独处,低外向性的孩子也得在社会中生存。父母了解了孩子的外向性水平,并不意味着要成为气质的“奴隶”,而是能让父母更好地预测、应对孩子可能出现的状况。父母也需要适时地挑战孩子的外向性水平,教给孩子应对的技能和策略。

第二种气质:情绪性。情绪性水平高的儿童天生容易感到痛苦、沮丧和恐惧。如果你的孩子是高情绪的,你应该深有体会,不知道怎么就惹到他了,无缘无故大发脾气。当我们看到那些撒泼打滚的孩子,我们常常会去指责父母缺乏管教。但事实上,情绪性是受基因影响的,对那些情绪性水平低的孩子来说,转移注意力、奖惩机制等一般性教养策略就很有效了。但那些情绪性水平高的孩子就不一样了,其实高情绪性儿童受到的惩罚更多,而不是像我们想象得那样,总被父母纵容。如果父母在公共场合放任孩子的不当行为,可能是父母知道,管教他只会让孩子的行为升级,而父母的沉默又会招致身边人进一步的误解。

当孩子耍情绪的时候,父母常用的教养策略就是惩罚。但研究表明,惩罚经常是行不通的。在当时,它或许能立刻制止孩子的某种行为,但它不会改变这种行为在未来出现的概率。首先,孩子从惩罚中学到的是,如果不喜欢别人正在做的事,就去怒骂、殴打或惩罚他们,这不是我们想让孩子学到的东西。其次,惩罚实际上也是一种关注,而关注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奖励。当我们唠叨孩子的不良行为时,我们其实是在对那些我们不喜欢的行为进行奖励,而当孩子表现良好的时候,我们又经常一声不吭,享受这片刻的宁静。于是孩子会觉得,要想吸引父母的注意,就要去做些调皮的事情。而且孩子还会很快地适应惩罚,于是父母不得不不断加大惩罚的力度。所以,比起惩罚不良行为,不如去努力促进良好行为,让孩子把注意力都集中到好的行为上,而不是去关注坏行为。

如何奖励孩子呢?首先,夸奖孩子有几个原则:热情、具体、及时且具有一贯性。在孩子做出良好行为时立即给予热情的称赞,同时说得具体点,说出良好行为的内容,比如“刷牙刷得真干净”“今天用勺子吃饭吃得真好”。其次,父母不需要奖励孩子的每一个行为,关注那些在家里造成挑战的行为即可。如果造成挑战的行为很多,那就选几个需要重点改善的行为。想象一下,如果你的老板给你列出了二十个需要改进的事情,你可能也无力应对,但如果只提了两三个要求,你就有可能做到。

养育高情绪性的孩子,需要的不是强硬的手段,而是更温和的规则。当孩子撒泼打滚时,特别是在公共场合,似乎全世界都在看着你,要求你管束孩子的行为,这时如果你严厉地责骂孩子,往往只会产生一种负反馈循环。这时,做父母的要冷静下来,把注意力从孩子的行为转移到他反应的触发点上。坏的行为通常只是一些情绪的副产品,是有什么东西触发了他们的挫折、痛苦和恐惧。高情绪性的孩子有一些常见的触发因素,比如切换活动、完成有挑战性的任务、改变计划、事与愿违等等。父母可以有意识地通过观察和记录,寻找规律,建立属于你孩子的触发因素列表。你就会清楚,当发生什么事时,会触发孩子的恐惧或痛苦。

对于高情绪性孩子,要想改善他们的行为,关键是专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奖惩行为。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找出情绪反应背后的原因,然后一起研究如何管理情绪。比如,有的父母和孩子会给强烈的情绪起个名字,比如“伯特”,你可以教孩子,当他觉得有情绪时,可以说:“我觉得伯特来了。”这就是一种识别情绪的办法,然后再去和孩子讨论,当“伯特”来了的时候该怎么办。

养育一个高情绪性的孩子,对父母来说是巨大的挑战。他们不是没有管教孩子,只是这些孩子遗传了一种很容易产生强烈情绪的气质,而他们年纪还小,还在学习管理这些情绪。高情绪性孩子的父母有时会感觉特别受挫,甚至对孩子产生厌恶情绪,这都是正常的。父母不需要感到太内疚,这不意味着你就是个坏家长,你只不过是个正常人。对父母来说,自我关爱格外重要。要想照顾好孩子,首先要照顾好自己。

最后一个气质维度是自控力。

如何认识你和你伴侣的教养风格?

都有哪些教养风格呢?心理学家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两个主要维度:情感回应和行为要求。如果把这两个维度作为横纵坐标,就会产生四个象限,也就是四种不同的教养类型,分别是权威型、放任型、忽视型和专制型。

权威型父母是高情感回应、高行为要求。对孩子的期待高,有明确的标准,能积极地和孩子沟通,表达自己的预期。他们会制定规矩,向孩子解释背后的道理,也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一般认为,权威型父母的教养方式最有利于孩子发展。

放任型父母是高情感回应、低行为要求。这类父母没那么多规矩,也没那么严格,会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他们对孩子没有高的期望,能为孩子提供的引导和方向也比较有限。

专制型父母和权威型一样,也是高行为要求,可他们缺少情感回应。会给孩子制定严格的规矩,但几乎不允许孩子有意见。他们和孩子的沟通往往是单向的,缺少温情和同理心。

忽视型父母是低情感回应、低行为要求。这类父母不怎么管孩子,没什么规矩和期望。亲子间的沟通很少,这些父母不是在孩子的生活中缺席,就是注意力被其他事情占据了。

通过一个生活中的情境,来更好地理解这四种教养风格。妈妈正在和孩子一起逛超市,孩子觉得逛得太久了,不耐烦了,把喝到一半的果汁瓶子往地上一扔,果汁弄得满地都是。这时,权威型父母会语气坚定而温和地说:“我知道我们购物很久,你累了,但我们必须买东西做晚餐。我们之前怎么说的?你不可以在生气的时候扔东西。现在这一地的果汁,你打算怎么办?”放任型的父母无可奈何地看了孩子一眼,说:“你知道你不该这么做。不过买东西确实很无聊啦,走吧,咱们回家吧。”专制型父母会提高声音,严厉地说:“不许这么做!一会儿回家你就回房间待着,今天没有甜点吃!”而忽视型父母,可能根本没注意到孩子把果汁扔了。

你可以想一想自己和伴侣属于哪种教养风格,对彼此做出评价。你可能会发现,对方对你的评价,和你对自己的评价完全不一样。你还可以让孩子也参与进来,评价一下你的教养风格,结果可能也和你自认为的大相径庭。你可能认为自己是权威型,而孩子却觉得你是专制型。当然,这些评价不一定客观,你也不一定会认同,但它可以帮助你们了解彼此的观点。

如果你和你伴侣的教养风格南辕北辙的话,你们很可能在养育孩子时出现很多矛盾,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双方因为彼此的教养理念不同而争执不休。这很正常,这时,父母能做的,一个是达成共识,另一个就是允许不一致。首先,你们要试着找到共识,这是合作的起点。比如,你们都同意,要和孩子建立充满温情的关系,有必要设立一定程度的规矩和边界。先从共识入手,理解彼此对教养子女的看法,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必须同意对方。

虽然伴侣和自己的教养风格截然不同,对一些人来说可能是很难受的事情,但事实上,有时一个家长用着有效的策略,换另一个家长用可能就没效果了。孩子是很聪明的,他们能感受到大人有不同的个性和风格,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他们知道在不同的大人面前调整自己的行为。这实际上也是一项重要的生活技能,所以,如果你和你伴侣对待孩子的方式不同,也不用太担心。父母可以根据自己各自的教养方式去对待孩子,不需要做到完全一致,但当涉及某些重要的底线和规矩时,父母最好能一致地遵守。

孩子如何,跟你“做了什么”关系没有那么大,但是跟你“是谁”关系很大,因为基因在这里有强烈影响。你自己的性格类型跟孩子的性格类型有个匹配度问题,匹配得好的主要是幸运,匹配不好的就需要学习。

了解孩子的天性气质后,你就会知道,哪些部分是你可以掌控的,哪些部分是你掌控不了的。好的教养并不意味着你要做得更多,而是要找出什么是最适合你孩子的天性气质的,而不是试图去改变孩子。作者说,对她而言,身为父母最难的事情就是面对孩子身上大量她无法掌控的事情,她需要去承认、学会接纳,并与之共存。也许最终,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放手,让他们成为自己,让他们独一无二的基因密码放声歌唱,尽管这歌声可能与你想象得不太一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你的孩子和你想的不一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vtghjtx.html